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475

【觅文记】韩非子: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下)-芷蘭齋相比较而言,后世对《韩非子》一书的熟悉,更多者是该书中记载的寓言故事一?


【觅文记】韩非子: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下)-芷蘭齋
相比较而言,后世对《韩非子》一书的熟悉,更多者是该书中记载的寓言故事一路飘香,比如著名的和氏璧的故事就是出自该书: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柴鸥而刖其左足凌云文学网。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御剑飞天。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王祥之。”
看来献宝也要冒着很大的风险,但最终还是应了西方的那句谚语:是金子总是要发亮的。而成语“滥竽充数”也是出自该书: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二十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看来混在人群中不显山不露水是最好的生存手段,可惜如果遇到一位认真的君王,就难以混得下去了。而当今之人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矛盾”以及“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最早的出处也是《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就是“矛盾”一词的原始出处,而其实在这个段落的前面和后面,还有着相应的文字,比如该段之前有这样两段话: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婚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马克亨利,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字迹剥落
这两段话同样很有名气。韩非子说,历山的农民相互侵占对方的田界,舜来到了那里,他不作评判,只是在那里默默地耕作,一年之后,这些田界纠纷就自然平息掉了。黄河边有些打鱼的人,争抢着有利地形,舜来到了那里之后,在那里默默打鱼一年,因为他的示范,这些打鱼人都把好的地形让给了年长者。东方有个部落制作的陶器很粗糙,舜又到了那里,默默地制作陶器达一年时间,那里的陶器于是就坚固耐用了。显然,舜特别忙,他的这个忙受到了孔子的大力夸赞,他说舜到哪里,哪里就能转变风气,所以他觉得,圣人是通过道德来感化人的。
于是有人问道,在舜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尧在干什么呢?于是有人回答说,尧在做天子。接下来韩非说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孔子又说尧是圣人呢?既然尧是圣人,那他就应当明察秋毫地了解到天下的各类事情,比如那些耕田者、打鱼者的纠纷,以及制陶的粗劣等等,如果他进行了有效的管理,那舜何必又到处跑着用道德去感化他们呢?既然舜到各地去转变风气,就说明那里风气有问题,既然有了那么多的问题,那尧怎样还能够被称作圣人呢王泉媛?所以说,如果以此来夸赞舜的贤德,这就等于否定了尧的明察,因为这两者没有办法同时得到肯定辛追传奇。接下来,韩非就举出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这个例子。

原来这些字不是刻而是写在上面者
由此可见,韩非的文章果真层层推理,有着内在的严密逻辑。为了说明他的结论在认证上的严密性,他举出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所以说,这个寓言只是佐证他的论点,而其结论则会列在寓言之后: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韩非认为,尧和舜不能同时被称颂,这就如同矛和盾的关系一样,两者不可并立。同时他又说,即便是舜到处去纠正社会风气,而他一年也只能纠正一个过错,三年只纠正了三个过错,在社会上像舜这样的贤人很少,而他的寿命也有限,然而天下的各种过错却不断地发生,如果只靠这些贤人拿自己的生命去纠正不断发生的过错,那么他们能起到的效果只能甚微。

碑前的香炉乃是水泥所制
接下来才是韩非论证的主旨,他认为只有实行赏罚分明的法律,才能使得天下人有法可依。当一个命令下达之后,很快会传遍天下,哪里用得着等一年的时间,而舜既然是这么贤良,他为什么不用道理去劝说尧来实行法律呢任成汉?所以他认为,要想法理天下,必须放弃尧舜的这种办法,真正做到以法治国唐小夕。
除此之外,像“守株待兔”这样的著名故事,也同样是出自《韩非子》,而这些故事可谓脍炙人口,这也正是后世看重《韩非子》文学性的重要原因。
韩非子墓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出山镇九女山。在河南省上蔡县看完李斯墓,转车来到西平县,到达西平时已经是下午五点,没有车前往出山镇,只好在当地寻找住宿之所。路边一抱孩子的妇女听见我问路,热情地说:“这里附近就有一个宾馆,很高档的,又方便又便宜。”然后热情地指着路边另一小贩说:“我抱着孩子不方便,你让她带你去吧,我们天天在这里,不是坏人。”我打量了一下这位将要带路的小贩,她一脸善意地看着我,于是我说了谢谢之后跟着她过了马路,到了她们所说的这一带最好的宾馆——假日网络酒店,住进了历次寻访以来最便宜的“高档宾馆”,六十元一天,房间里居然有着极速电脑和超大液晶显示屏。
第二天早上,我离开这间高档宾馆,至马路对面拦出租车,前往出山镇九女山访韩非子墓。司机说他只知道出山镇及九女山,却不知道那里有韩非子墓,于是他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而后告诉我,已经打听到了韩非墓的具体位置,然后开车驶出了县城。

荒凉
前行之路极不好走,多属村村通公路,原本道路很窄,而此刻又遇上修路,沿途灰尘扑面。而没有修路的地方,又频频遇上农民在路边烧玉米秆,这种情形我在三十年前就已司空见惯贡献毛益率,而每年都看到相关部门下严令制止这种污染空气的行为,可是年年景色依旧,真不明白那些指令都管什么用。其中有几段路几乎是在云雾中穿行,能见度仅两三米,真令人担心有车迎面而来却看不见。然而司机一副见惯不怪的样子,连车窗都不摇下来,径直往前开去,车速一点都没有降低。
途中又遇上出殡的大队伍,吹打乐队坐了好几辆车,非常隆重。司机见状得意地问我:“你们城里没见过这个吧?我们这里死了人可是件大事。还不能随便葬,得请懂的人拿那个罗盘去地里走,罗盘你知道吧?就是有个针指啊指的,先生就拿着罗盘在地里走,走到哪儿罗盘不转了,指着哪儿就葬在哪儿。那些儿子孙子都扛着东西跟在后面,一停下来立即就破土,当时就得破土。”我问:那如果这指针停的地方不是自家地怎么办?他说:“不管在哪儿,都得马上破土,也不用问这地是谁家的,哪怕是别的村的也不用问,人家也不会说什么,因为别的村的人也有可能葬到咱们这个村来啊,大家都要接受。而且葬了后,不管是在谁家的地里头,来年耕地什么的,也都不动的美女孔心。”这种风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也可见古风犹存吧。
五十公里的路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九女山附近阿波丸号,开始打问韩非子墓。或许是韩非子名气够大,至少在这里做到了妇孺皆知,故而所问之人指出的路径十分清晰,没费什么周折就找对了方向。远远地看到田野中立着一块大碑,那肯定就是我的寻访目标了。

远远望去,看到了一块大碑

来到了韩非子墓园的前方
汽车无法开到墓园的近前,于是我下车往田间走去。十月的西平玉米刚刚收完,大片大片的农田已经耕好,韩非墓前的麦田里可能播得早,已有麦苗露出头来。墓台为大圆形,有砖砌矮围墙千恋一洗黑,形似台基,周围有几株并不算大的树木,墓碑为黑色,碑额上以篆书写着“韩非之墓”,然下面文字已斑驳至无法辨认。

碑额上写着“韩非之墓”

墓园四周有着环形的矮墙
细看之下这块丰碑竟然是用水泥砌成者,在碑的正前方先在水泥上刷了一层黑漆,且刷漆的部分仅是碑的正面,余外的三面裸露着水泥抹面的痕迹。前面的碑文是用黄漆以隶书书写在上面,因为风吹日晒,黑漆已经斑驳脱落,使得上面的字迹大半无法辨识。端详一番,大约是后世给韩非写的碑文。

转到了另一侧

萋萋芳草

仅有几棵不够粗壮的树
墓碑之后是一个约十米大小的土丘,上面长满了荒草,已然看不出墓丘的形状。我在这里转了一整圈,除了观察墓丘的形制,更多是想找到文保牌,可惜未曾找到,于是我走出这低矮的围墙,又围着围墙看了一圈,观察四围的情形,却始终没有找到文保牌的痕迹。以我的猜测,这个墓大约是当地百姓一直以来的默认,却并没有得到文物部门的认定。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全文详见:https://www.6596.org/84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