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554

【视野】三个项目看美国社会服务中的精准扶贫-中国社会工作锦帷香浓 前不久,笔者赴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参加了哥伦布国际项目(Columbus Internationa


【视野】三个项目看美国社会服务中的精准扶贫-中国社会工作锦帷香浓

前不久,笔者赴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参加了哥伦布国际项目(Columbus International P r o g r a m)为期15 天的社会服务培训项目张作霖传,参观了服务于长者、成瘾人士、家庭、贫困人群、青少年等群体的各类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养老院、行业协会、研究团体等, 对哥伦布市的社会服务有了初步了解。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美国社会组织提供的扶贫服务如此之“精准”, 且不乏可供我国目前的扶贫工作借鉴之处。
项目一:“饭在轮子上”(Meals on Wheels)
该项目是哥伦布市生命关怀联盟(LifeCare Alliance)的一个子项目, 项目的名称来源于志愿者开车为长者或病患送餐,形象的说法是“饭在轮子上”赵氏雷火灸。项目在哥伦布市设有多个中心,每个中心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大型的餐饮场所,主要功能包含: 接待外界的会议、餐饮等,并收取费用作为项目收入;为社区低收入长者或病患定制午餐,并由志愿者开车送到他们手中;接受饮食及衣物等捐赠,并分发给有需要(贫困、独居、健康状况较差)的长者或病患。
其食物的制作及运送遵循了严格的程序,服务对象需求、食材选用、食物制作、食物保温、食物运送及交付,形成了一条完整而有条不紊的服务链条。参观完整个服务链条百忍歌, 笔者跟随一位志愿者实地开展了送餐服务。这位志愿者56 岁,已经退休, 在中心每天志愿工作约2 小时,大约送15-20 份餐。由于每位服务对象家庭的距离较远,志愿者需要开车送餐,笔者一路上与志愿者兴高采烈地聊天芭乐苏,感受他那种油然而生的工作热情。志愿者熟悉他所服务的每个街区、每位服务对象以及他们的食物,志愿者停好车,拿上食物,浩云科技来到服务对象家门前,敲三下门, 并高声喊道“meals on wheels”路上有狼, 便耐心等待服务对象前来开门。服务对象开门接收食物,与志愿者聊上几分钟,待服务对象签字确认后, 志愿者就会前往下一家。待所有食物送完后,志愿者驱车前往中心汇报当日的工作。中心大部分工作人员为志愿者,他们凭借责任感做着责任重大的志愿服务工作,他们虽未经过正式任命,但工作热情不亚于那些经正式任命的领薪水的正式员工。
该项目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服务对象筛选、需求及变更。美国家庭收入是可查询的, 项目可查询申请用餐人的家庭收入, 基本不存在作假的可能,项目人员会了解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饮食结构等情况,并制订相应的用餐计划,而服务对象对食物的预定也是长期的淮南洞山中学,可以协助提高项目的持续性终极神医。二是经费来源的多元性。该项目大部分经费来源于个人和企业的捐助,而可接受的捐助包含了智力和物质层面,如捐助资金、办公场所、送餐用车、竞选承诺、服务计划, 甚至是股票等,这些捐赠均可抵税。另外项目本身通过会议、餐饮及物品的售卖盈利并获得运营资金。费贞绫三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交流。哥伦布市的郊区地广人欺妹稀,多数服务对象是长者或病人,他们行动力有限睿智化学, 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志愿者送餐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了解每位服务对象的情况,防止出现意外;另一方面是与服务对象聊天,增强服务对象与外界的沟通。
项目二:“食物与营养中心” (Food and Nutrition Center)
该项目是圣斯蒂芬社区服务中心(St.Stephen’s Community House)的一个项目,圣斯蒂芬社区服务中心属于哥伦布市大林登地区,是哥伦布市较为贫困的地区。“食物与营养中心”(Food and Nutrition Center)项目以农场作为服务载体,农场是由州政府以4 美元的价格出让给圣斯蒂芬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形式有社区教育、种植养殖、肥料互换及食物提供4 类。教育分为儿童农业体验和成人种植培训,前者免费、后者收费。农场种植各类蔬菜,养殖鱼类、蜜蜂等,在家庭种植和养殖的产品也可以捐给中心,产品向贫困家庭免费供应,养殖和种植是类似桑基鱼塘模式。农场生产种植农产品和养殖花卉的肥料,肥料可以向家庭出售,也可以与家庭互换。社工在本项目中主要使用个案管理的模式,为贫困家庭提供1 年左右的服务,使其摆脱贫困状态。
该项目值得我们学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心与居民的互动及居民对服务的参与,中心通过社区教育、肥料出售互换、种植及养殖产品收购等方式与社区居民互动,形成了“以中心为据点,以家庭为网络”的大食物供给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服务对象既作为服务的享受者,又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存在妆罢山河,社区居民的效能感、归属感油然而生;二是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 社工通过本项目为每一个贫困家庭提供1 年期的个性化脱贫方案,使贫困家庭不是仅仅依靠项目提供的食物生存,在社工讲述的案例中, 极少有服务对象不能脱贫;三是儿童体验式教育,该项目免费向儿童提供农业的体验式教育,比如认识农作物、播种、饲养小动物、收割等,在此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儿童的生活,还培养了儿童在种植过程中的责任感;四是对环境的保育,项目开展的各类种植工作,与我国早年宣传的“桑基鱼塘”模式较为相似,种植、养殖、肥料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另外项目还饲养了当地蜜蜂等濒危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的侵害。
项目三:食物银行(Food Bank)
该项目是哥伦布市生命关怀联盟(LifeCare Alliance)的另外一个项目。顾名思义,项目收集、储存各类食物,并分发给社区贫困居民。项目起因于浪费与饥饿并存的矛盾,一方面是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 如即将过期,但又卖不出去的食品或农产品,这些产品的处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另一方面是社会上存在生计无法满足的贫困人群, 这样一对矛盾促成了食物银行的成立及运作。该项目在北美地区、英国、非洲及亚洲均有开展。
项目接受来自超市、农场的各类生鲜食物,集中检验、分配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在社区内向贫困居民免费发放西缇国际,基本采用先到先得的方式,排不上队的居民可前往临近的食物发放地领取,在食物银行工作的员工基本是志愿者, 不收取报酬。
该项目值得我们学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利用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项目本身作为资源平台存在,项目连接食物提供者和食物需求者,并在其中起到资源整合者的角色,该角色也是美国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发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二是项目进行了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使得食物资源在社会上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在项目中,捐赠的企业或个人能够养成社会责任意识,并树立节约、助人的社会氛围; 三是社区教育及饮食倡导,贫困人群除了考虑能不能吃到食物外,还需要考虑饮食的健康,较多的贫困人群在食品选择及饮食搭配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造成肥胖等问题,因此该项目向社区居民提供饮食教育, 以提高服务对象的健康水平。
上述三个项目都是哥伦布市社会服务中“精准扶贫”的典范,之所以如此剑谍剧情介绍,其一在于需求导向明确, 作为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其本身关注底线民生李诚玉,满足服务对象实际需求是项目的最大价值,而且这些服务的成效是可衡量的,如实际解决餐饮问题的人数、脱贫的家庭数等,“精准”二字就恰恰解决了“谁贫”和“为什么贫”的问题。反观我们,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对接底线民生的精准服务,而是较为不可测量的服务,如归属感、乐观感、能力提升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笔者以为与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调查研究不够充分、过分强调所谓的“专业性”、不能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对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视而不见有直接关系。其二是社会服务机构善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物资资源和爱心资源,帮助贫困居民首先解决吃饭问题,然后社会工作者使用个案管理模式为服务对象增能,使服务对象摆脱依赖救助的贫困,“扶贫”二字就恰恰解决了“谁来扶”和“扶起来”的问题。反观我们,社会工作者有其特有的“独立性”,他不依附于原有的服务体系, 也未能进行“嵌入式”的发展,这样的独立性导致了社会工作者与原有的服务体系有所隔阂,不能充分与社会上的各类服务资源对接,因此我们的社会工作者多数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微观问题,不能以整合资源的方式从中观和宏观层面解决问题。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编辑:谢 霄设计:谢 霄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稿平台:http://tg.shehuiwang.cn
新浪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分享是一种美德清十二帝 ,请将本文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友情提示:长按二维码将自动识别敬请关注
全文详见:https://www.6596.org/1198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