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480

【观点·设计】亚洲文化景观及其价值研究与实践-城市生态学实验室Ken Taylor教授作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荣誉教授重生之周少,推动了近年来国际研究?


【观点·设计】亚洲文化景观及其价值研究与实践-城市生态学实验室
Ken Taylor教授作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荣誉教授重生之周少,推动了近年来国际研究对亚洲文化景观的关注。他指出“历史景观及其遗产价值,即现在所指的文化景观, 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和规划的核心。和日耳曼—盎格鲁语系中landscape的含义不同, 亚洲的文化景观随时间演进, 反映了完美的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路从今夜白,它们不仅是有形的文化作品,也是联想性无形价值观的文化作用的结果。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迫切性是如何将文化景观作为有持续生命力的历史,把古迹历史作为人类整体文化发展和成就的杰出代表来进行维护和管理(Taylor,2009a)苦娘 。”
“文化景观”不仅是世界遗产的一种类型,更是一种自然和文化并重的理论支撑。起源于19 世纪中后期德、法历史地理学者的研究,以奥托?施吕特尔(Otto Schlüter)为代表,他对自然地理的主导地位提出强烈质疑,极力倡导对文化在景观建构中的决定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探究。20 世纪早期,文化景观在美国文化地理先驱索尔(Sauer)及其所创立的“伯克利学派”( 即传统文化地理学派)引领下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进入学界,他认为“文化是动因婚书过期,自然是载体金来元,而文化景观则是呈现的结果(Sauer,1925)”。近年来,广义的文化景观研究,聚焦在架构自然与文化、关联人类社会与土地及自然生态系统、强调文化的地方性及多样性等方面。
因此,在本规划设计方案中,我们将随州古迹遗址放在“风景规划”的尺度上,对其遗产廊道、绿地系统和遗产价值进行梳理。首先分析考古遗址的核心价值和外延价值,从随州河道风景空间的整体性出发,指出风景空间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中的媒介作用。进而以风景空间作为媒介,通过对历史资源的记忆、解读和教育,将遗产价值转译于风景的空间载体,规划穿越时空的游赏路线和多样的体验空间使人参与到历史风景的塑造中去,促进人地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共同发展,活化历史遗产,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供借鉴,为随州城市文化的延续提供新的视角财运五福星。
一、随州考古遗址价值考
被誉为“彼美汉东国相见无几时,川藏明月辉”的炎帝故里随州,是汉江流域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编钟音乐古都。随州曾(随)文化大遗址构成了古曾(随)国700余年的发展序列,大遗址连接了随州重要的墓葬考古遗址,是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要依据(周亚琦kripp,2007)。随州考古遗址的核心遗产价值和外延价值丰富,然而由于历史资源解读与教育的缺失,遗产价值的阐述仅仅停留在学术报告和政策文件中任月丽,公众并未对历史遗址及其价值形成广泛的认同感。
(一)多重核心价值阐述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来看,考古遗址展示了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工程(UNESCO,2013)。广义的遗产价值体系把文化遗产视为审美对象和历史见证,关注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核心价值。随州墓葬遗址从历史性来说,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西周古墓群之一;从文物的艺术价值来说,出土的5件套编钟,或将改写世界音乐史,该遗址还出土了西周陶器、铜器和原始瓷器,推动了汉水以东地区的西周早期的年代学序列建立,对湖北汉水流域的考古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口哨歌。
《威尼斯宪章》强调保护对象的多重价值识别,特别是历史和艺术价值,在该宪章中,纪念物价值不仅代表了艺术造诣,也见证了人类在某个历史阶段的时代变迁;随着遗产保护强调自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都是夜归人,《布拉宪章》的遗产价值体系开始强调文化价值的核心地位(吕舟,2009)。这些宪章的数次修订,促使我国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明确了“社会价值包含了记忆、情感、教育等内容。文化价值包含了文化多样性、文化传统的延续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等相关内容”,这更加详细解释了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导向(吕舟,2015)。随州考古遗址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的描述和表达,应是借助一种空间媒介,解说教育和公众参与互动才能更好地延续记忆和情感。
(二)潜在外延价值的衍生
除了上述核心(历史、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随州考古遗址还蕴含丰富的风景游赏价值,其风景资源可远“借”随枣孔道、丘陵风貌、漂水及沿岸丹霞地貌,扩大了遗址的外延价值,为墓葬遗址本身的凝重氛围增添生机。随枣孔道(随枣走廊)是古驿道,京师至东南驿道经南阳过随州,是一个重要的古文化区,有诸多文化遗存分布在随枣孔道沿线。随州墓葬遗址群恰好在随枣孔道沿线,这为古老的曾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理位置。漂水水质现状良好,向南注入涢水,水系的贯通可创造连续的滨水风景,可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焦点。但是,目前的风景游赏资源还未被纳入遗址的整体保护中来。
(三)遗产价值缺失的溯因
尽管随州考古遗址的遗产价值丰富,但是公众却没有形成遗产价值的认同,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识别缺少公众的互动参与。此外,随州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也没有较好的利用遗产的外延价值,风景资源并未被合理利用。究其原因,尽管国家建设部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GB 50357—2005),但是随州的保护规划体系缺乏对文化遗产的系统化研究,尚无法清晰地建立起各孤立的遗址点在历史、文化方面清晰的联系,无法构成一幅完整、生动地展现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厚重历史的网络。另一方面,关于遗产价值的学术报告和政策文件专业性太强,公众不能通过普及教育和解说进行价值认知,城镇居民保护意识的匮乏使得其重要遗产价值退化(Butler乾隆下扬州,2016)。
二、随州叶家山遗址片区风景体验空间规划
非物质因素的诸多关联影响最终都将以物质空间痕迹的方式得以显现,而物
质空间的存在状态也是城市领域不同学科和专业研究的现象起点。风景体验空间,是通过解析物质空间的基本元素,将遗产价值转译于风景的空间载体,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有效地进行文化表达、传播教育。文化遗产的体验空间反映了它所见证的历史、文化客观、真实的反映,这种真实反映体现了人类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要求。
随州叶家山墓葬遗址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是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编钟据考证比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更早500年。共发掘140座西周早期高等贵族家族墓葬和7座马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西周古墓群之一。叶家山周边历史遗存丰富,距叶家山墓葬遗址南部约1公里有重要遗址——庙台子遗址,据推测西周早期的政治中心就在庙台子遗址,是研究西周早期的曾国历史重要的实证材料。
对于叶家山遗址片区的风景体验空间规划,首先从随州市域的规划体系上,借助河道的整体空间进行文化意向的连续展示;进而从展示与体验方式上,利用设计元素与现代科技、生活相融合的方式,通过空间设计的转折,进行一种叙事性的情感表达。
(一)随州考古遗址保护规划体系修编
随州历史遗存丰富,历史遗存类型多样,时间跨度大,单个的鹿鹤、编钟、神农尝百草等文化意向已经不能连续展示曾国历史文化,需要探索一种从时间和空间连续性展示文物遗产的方法(赵烨,2013)。系统的风景体验空间规划可从遗址的空间分布、历史时期等多个方面展开(表1),核心是以连续情景展示的形式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深厚和丰富(Taylor,2009b)。因此,多个墓葬遗址群(擂鼓墩墓葬遗址、叶家山墓葬遗址、羊子山墓葬遗址等)及其出土重要文物应作为大型文化遗产,列入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赵文斌,2012)。随州市的地理位置与水系密切相关,可在市域范围内构建线性的河道遗产廊道连接河流沿岸不同的遗存类型,修编绿地规划体系,规划整体性的风景游赏空间(图1)。

(二)穿越时空的风景体验空间展示规划
首先分析叶家山遗址片区遗产构成体系,提取历史信息要素,进而规划建设集历史、考古、游憩、科普功能的空间与环境,创造穿越时空的游赏体验与文化感怀,陆雨棠增强淅河镇居民的参与性和文化认同感,并以此带动区域内旅游业发展,“活化”遗产,使遗产成为淅河镇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促进社会、环境和遗产的和谐发展。

1. 跨越多时代的时空体验游线
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注重时空特点,注入文化内涵郑孝雍,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延续文脉。叶家山地区有浓厚的曾国文化,注重礼乐、青铜器文明。叶家山遗址片区作为线性遗产廊道的重要节点,规划面积达350公顷阿努比斯公寓,规划游线长达2800m,在核心保护带规划穿越时空的游线,联系了新石器时期的西花园、西周早期的庙台子遗址、叶家山墓葬遗址等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同时紧密联系了周边的6个村落,为居民提供了集历史、考古、游憩、科普功能为一体的线性空间。

2.多样性体验空间类型和形式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风景园林师对环境设计必须具有“时空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都会有新的变化,要创造富有时代精神的体验空间。规划设计以历史博物馆为文化背景,在倾铜仙乐景点设计不同历史时期的体验空间,通过空间的转折表达情感的转换(图5)。引入新材料、新技术——用红外线感应和光波可视化等技术体验文物的功能,体验流动的风景。

3.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淅河镇的基础设施匮乏,借助新的保护规划建立多个供居民活动的空间,设置活动设施、休憩亭等构建筑物,重点规划建设叶家山遗址博物馆,为周边居民提供科普认知的场所。运用智能手段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中心,将科普知识、文化知识实时发布到共享平台,通信设备(手机、触摸屏、LED电子显示屏等)、语音扩播均可及时更新信息,实现实时信息的流通,动态获取和分析集成,推动信息资源共享。

4. 历史遗产的活化保存
遗产本身是不具备生命的,但是人在遗址中的纪念行为和集体记忆则构成了有生命活力的“风景”,风景园林空间不仅为墓葬遗址注入活力,更为居民集体表达文化认同感提供了活动空间卜卦歌词,是促进人们理解文化多样性、同一性和责任感的教育工具。
5. 古意欣荣的植物选择
植被规划注重不同类型保护区的过渡,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搭配合理矮到死。在核心保护区选择银杏、马尾松、枫杨、槐树、黄背草、景天三七、萱草;在控制建设地带选择红叶石楠、樟树、迎春、白羊草、假俭草、紫云英;在环境协调区选择马尾松、桑树、构树、栎树、扭黄茅、芒萁、过路黄等。
6. 因地制宜的景物因借
高质量的风景资源价值为规划游憩空间提供先决条件粘仕杰,人们在游赏体验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人在历史遗址里欣赏风景时一定有此时风景和彼时风景的差异。因借叶家山丘陵风貌、漂水及沿岸丹霞地貌等风景资源,为促进经济和旅游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三、小结
叶家山遗址的风景体验空间规划,通过梳理叶家山墓葬遗址与周边历史遗存的关系,确定遗产构成体系及其核心价值,同时整合了周边风景资源的游赏价值,以“风景体验空间”作为媒介,从时间性和空间性解说并展示了遗产的价值。历史是一幅体现文化变迁的动态连续画卷,通过风景体验空间规划,这种无形的价值在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中展示出来。从整体性思路,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解读,借助历史资源,最终实现物质空间和遗产价值的共同保护。
编者按:本研究方案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大学生设计竞赛研究生组一等奖,原文刊于《风景园林》2013年第6期(作者:赵烨,刘晓彤,我最棒幼儿舞蹈视频杨叠川,张天骋,邓鑫桂,指导老师:高翅教授)。本推文由作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观滔宽带,期待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本期小编:
赵烨,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联合培养,主要研究风景名胜区规划,文化景观保护,邮箱mengchanmian@126.com

参考文献
1.肯;泰勒, 韩锋, 田丰. 文化景观与亚洲价值:寻求从国际经验到亚洲框架的转变[J]. 中国园林, 2007, 23(11):4-9.
2.Sauer,C. 1925.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Vol. 2.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3.周亚琦. 湖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吕舟. 论遗产的价值取向与遗产保护[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2(01):44-56.
5.吕舟.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N]. 中国文物报乐游租号,2015-01-13(003).
6. Butler, A. Dynamics ofintegrating landscape values in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the hiddendominance of the objective outsider.Landscape Research, 41(2)团客栈, 239-252.2016
7. Taylor, K. Culturallandscapes and Asia: reconciling international and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values. Landscape research, 34(1),7-31.2009
8.赵文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9.赵烨,刘晓彤,张天骋,杨叠川,邓鑫桂,高翅. 缨络——穿越时空的体验随州河道遗产廊道叶家山遗址片区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J]. 风景园林,2013,(06):59-60.
全文详见:https://www.6596.org/888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