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330

余超颖“西部之香港” 文化·甘州古道张掖,中国-金张掖在线网 余超颖古道张掖,中国“西部之香港”古丝绸之路,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最早走向世界的国际大通道,生活在这条古道上的古老民族,是打开这条国际通道的先行者、奠基人,而坐落在丝绸之路上的张掖,曾是中国西部最繁华的国际贸易大都市,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西部香港”。大月氏建都张掖,贯通丝绸之路第一人《辞海》“西戎”词条解释,西戎为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史籍记载的这些古代民族有月氏、义渠、三苗、姜戎、陆浑之戎、乌孙、昭武九姓等。这些古老的民族,虽然来自不同的


余超颖“西部之香港” 文化·甘州古道张掖,中国-金张掖在线网

余超颖


古道张掖,中国“西部之香港”
古丝绸之路,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最早走向世界的国际大通道,生活在这条古道上的古老民族,是打开这条国际通道的先行者、奠基人,而坐落在丝绸之路上的张掖,曾是中国西部最繁华的国际贸易大都市,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西部香港”。
大月氏建都张掖,贯通丝绸之路第一人
《辞海》“西戎”词条解释,西戎为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史籍记载的这些古代民族有月氏、义渠、三苗、姜戎、陆浑之戎、乌孙、昭武九姓等。这些古老的民族,虽然来自不同的族群,有着不同的祖先和文化背景,但他们都在中国的大西北找到了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相互交流、碰撞、融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水草而居,随季节迁徙,共同构建了与中原大地迥然不同、多姿多彩的部落和族群文化。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远在尧舜时期,以大月氏为代表的西戎民族,是张掖的老住户。大月氏民族骄勇彪悍,能征善战,驰骋南北,横贯东西。不仅如此,大月氏民族也是一个善于经营贸易,互通有无的民族。《管子》《尚书》等记载,大禹在“导弱水至合黎,余波入流沙”之后,居于弱水流域的大月氏民族开通了“玉石之路”,将新疆的和田玉循草原之路,运往中原大地,并南下直通各国。《隋书·西域传》记载,月氏民族于公元前475~前221年),在张掖建立了大月氏国,都城设在张掖昭武城,月氏东城设在民乐永固城。此时,弱水流域的昭武城,不仅是新疆和田玉东流的重要枢纽,而且,中原大地盛产的丝绸,也是通过昭武城,源源不断运销到了西方各国。行走在这条路上的,除了月氏部落的马队、驼队,还有高鼻子、蓝眼睛的欧洲人。《甘肃民族贸易史稿》记述,战国时代,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欧洲人称中国为支那。大月氏民族是最早将物质文明传到中亚甚至欧洲的古代部族。英国《金融时报》1997年11月4日《神话传说中的昆仑是巴比伦城吗?》一文记述,德国在古墓葬中发现了中国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丝绸残片,比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早了三四百年。众多史料表明,此时,生活在张掖大地上的大月氏、匈奴、鲜卑、羌等胡人民族的思想和心态是自我的,也是开放的;他们行为是冒险的,也是拓荒的;他们的精神是民族的,也是大众的、世界的。大月氏是贯通古丝绸之路的领航者,国际贸易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丝绸之路文化精神的奠基人。
张掖互市,国内最大的国际贸易都市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管子》记载,从西周时期的“玉石之路”,到春秋战国时期大月氏部落开通的丝绸之路,张掖既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东西方贸易的交汇点。尤其是雄踞昭武城的“昭武九姓”,是丝绸之路著名的“九姓胡商”,他们把中原的丝绸、铁器和西域的琥珀、玉石、葡萄、胡椒、汗血宝马等进行贩运交易,大大推进了张掖商业贸易市场的繁荣。至北凉时期沮渠蒙逊在张掖建都,删丹(今张掖)城内商队云集,物产丰富,市场繁华,西域三十六国皆遣使朝贡,张掖国际性贸易城市的位置已经确定。
自此,张掖一直是西域到中亚乃至欧洲与中原大地的贸易枢纽,也是中外贸易的中转站。到隋代,张掖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张掖的贸易市场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此时的张掖古城,胡商往来,万商云集,外国使节长期定居,洽谈交流、商务贸易等业务频繁。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派吏部侍郎裴炬进驻张掖“监诸胡商互市”,即由裴炬主持“张掖互市”,“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据裴炬亲自撰写的《西域图记》记载,大业三年入朝觐见炀帝,盛言“西域各国多诸宝物,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均愿归顺”。炀帝垂询张掖贸易状况后大悦,遂决定西巡,并有“九姓胡商”知会西域各国,届时携带货物参加张掖国际贸易盛会,史称“张掖万国博览会”。大业五年(公元609年)6月,隋炀帝西巡到达张掖,亲临并登燕支山(今山丹焉支山)参加盛会。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屯设及西域27国使者在道旁参见,各国国王及使者均佩戴金玉,焚香奏乐,歌舞欢乐,张掖一带百姓身着节日盛装,夹道欢迎,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耗资之巨、堪称史无前例。
张掖互市及由炀帝亲自主持的盛大交易会,实际上就是由隋王朝主持的大型国际贸易活动,也从真正意义上架通了欧亚大陆的桥梁,加强了国际民族交往,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国内、国际贸易市场的繁荣。因此,隋代张掖的市场繁华程度,国际贸易交往规模及张掖的国际影响力,都是一流的,是张掖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古道张掖,一度被誉为中国“西部之香港”。
古道张掖,王道乐土,精神家园
——歌舞之乡,王道乐土。古代张掖,多为不同民族聚居及东西文化交融之地,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特色音乐舞蹈在张掖交流荟萃,使张掖在古代即堪称“民族歌舞之乡”。无论是月氏人部落,还是匈奴家族,凡有胡人的地方,就有音乐和歌声,也就有牛羊和舞蹈。在大山里歌唱,在马背上舞蹈,豪放开朗,能歌善舞,生活在音乐和舞蹈的世界里,音乐舞蹈的大繁荣是西部古老民族的最大特征。史料记载,古张掖人的服饰相当华丽时髦,服饰交易更是国际交易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歌舞表演需要艳丽飘逸的服饰,另一方面,万商云集,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合璧,丰富了精神和文化生活,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既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需要。
张掖,自古乃兵家必经之地,先后有6个古部落和古民族在此建立国都,是古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古老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也是一代帝王立业避暑、百姓安居乐道的首选之地。《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时期,帝喾高辛者(公元前2435年~前2366年)次妃娀氏之女简狄,在张掖高台县境内建立绒国;《穆天子传》《隋~书·西域传》记载,月氏于(公元前475~前221年),在张掖建立大月氏国,都城设在张掖昭武城,月氏东城设在民乐永固城;匈奴时期(公元前176年~前121年),匈奴在张掖西城驿建觻得都城。焉支山为匈奴王庭;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安帝时在张掖境内分设2属国。张掖居延属国领居延1城;北凉时期,天玺三年(公元401~433年),临松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北凉政权,建都张掖,改年号为永安;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公元848年~1028年),甘州回鹘名族,在张掖建回鹘国。都城设在删丹(今张掖市)。
“金张掖”,自古就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一方面,说明张掖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商贸繁华;另一方面表明,张掖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可佳,是一个的适宜于人类居住生活的乐园,不少专家学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民国诗人罗家伦留给张掖的著名诗句:“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就是对张掖地理生态环境的生动描述。
——隋唐国乐诞生地。《资治通鉴》及《隋书·炀帝纪》记载,隋炀帝大业5年6月21日西巡至张掖。邀请西域27国使者及群臣、民众在张掖举行盛会,“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二十余国”。其中,九部乐之中,最早称为《秦汉伎》,后称《国伎》《西凉伎》的主题乐伎,就盛于张掖一带。
《九部乐》别名《炀帝九部乐》或《隋制九部乐》。创作于隋代,作者隋炀帝。《九部乐》的主题乐伎是《西凉伎》。《西凉伎》是“中西合璧”的一个音乐品种,起始在张掖,高潮也在张掖。作为西部音乐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糅合了中原与西域乐舞而形成的具有西凉特色的乐舞。在敦煌壁画和张掖古代墓葬壁画中所反映的《西凉伎》乐舞,这些壁画绘有生动的乐舞场面,其中有规模宏大的宫廷歌舞,有宗教乐舞,有独舞、双人舞、有群舞,有从西域传来的胡舞,也有从中原传来的清商乐舞等等。《西凉伎》不仅汲取了龟兹乐之精华,而且融合了河西乃至中原大地多种民族的音乐而形成的。
西凉乐舞,发展到隋唐时期,成为国乐,是隋唐燕乐中最早的一部大曲,其中《西凉伎》成为隋唐九大伎之首。西凉乐舞不仅是西北乐舞的代表,也是中原王朝乐舞中的精华,自唐而后流传大江南北,名满天下。
及至唐玄宗时期,下诏征集天下音乐歌舞名曲,由《西凉伎》演变而来的另一只佛曲《波罗门曲》宫廷演奏时,轰动了长安与宫廷,后于天宝十二载正式改名为《霓裳羽衣》舞曲。唐玄宗与杨贵妃特别喜欢这一舞曲,《太真外传》记载杨贵妃醉舞此曲,龙颜大悦,后被公认为唐代乐舞艺术的代表作。
西凉乐舞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艺术之一,在中国音乐歌舞文化史上,是民族团结、开放交流的产物,其流传的地域之广、影响之大,在地区和国家音乐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民族音乐弥足珍贵的瑰宝。
——千年佛经,誉满天下。张掖曾有“半城芦苇半城塔影”“半城泉水半城寺庙”的历史记载。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张掖古城内的水湖池塘面积占到全城的三分之一,城里城外苇溪连片、碧草连天、山光湖色、流泉淙淙,是得天独厚的“水韵之城”。
张掖大佛寺,始称“迦叶如来寺”,又称为“卧佛寺”。是西夏时期的皇家寺庙。称之为“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大佛殿内现存世界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金妆彩绘,面部贴金,右斜而卧,造像丰满端秀,怡静安详,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据说,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8个人并排而坐。
在张掖大佛寺,一部鲜为人知的佛学百科全书就藏在张掖大佛寺里面。它就是被人们称之为“佛国天书”的张掖《北藏》。然而,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大佛寺内还有一部和《北藏》一样珍贵的经书,是明代正统年间用金泥抄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金经,全国罕见,名气超过《北藏》。1993年7月,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张掖《北藏》为国家一级文物。1996年,“金经”《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又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
《北藏》是佛教大百科全书《永乐北藏》的简称,它的全名是《大明三藏圣教北藏》。这部佛经从永乐八年在北京正式开始雕刻,到明英宗正统五年完成,前后历时30年时间,内容主要集中了经、律、论三大部,共收佛经1621部,6361卷。正统十年,首部经书《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运抵张掖。这些经书以及保存完整的陈列经书的柜子,其组合排列和检索之便利,为打开明代图书管理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著名历史学家宿白先生认为,“张掖的《北藏》目录有可能是孤本,”特别是保留完整的经书柜就更为宝贵了。
“如是我闻”“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纸头恨正长”。这些“国宝”级的经书,不仅给我们讲述了“西天取经”的典故,而且见证了千百年来围绕着这些佛经,张掖大地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些佛经故事,张掖的历史增添了诸多传奇、神秘的色彩。
——“千古壮观”名句的诞生地。打开汉乐府诗集《匈奴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听到的是痛心疾首的长叹和呐喊;夜读王维“单车欲问边,归雁入胡天”,“慷慨依长剑,长歌一送君”的诗句,领略到的是诗人豪放浪漫、慷慨自信的胸怀和气魄;李白“愁来饮酒三千石,寒衣重暖生阳春”,描写的则是边塞生活的艰辛苦寒和励志戎边的执着信念;芩参“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实英雄一丈夫”。人生洒脱莫过于此,英雄豪放莫过于此!
“名诗出张掖,张掖出名诗”。古道张掖,是文人墨客抚边宣慰将士的驿站,也是边塞诗人生长才思、生长灵感的地方,历史上很多名诗佳句写在了这里,千古绝唱留在了这里。
史料记载,原设于内蒙古的燕然都护府(后称安北都护府)于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先迁往同城(居延城),后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迁往甘州区西安城(今甘州区古城村),安北都护府在西安城戍守十年之久。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3月,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以监察御史之官职奉唐玄宗之命出塞宣慰将士,当日入住西安城(张掖东古城)。次日,当王维离开西安城向居延城进发时,被黑河水向西穿行在大漠之中,同时看到的“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两种壮观景色所陶醉,于是欣然命笔《使至塞上》,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诗佳句就在这里诞生了。

风哥推荐阅读
【春晚视频】2017张掖市文化艺术界春晚
驼铃声声,一碗酒侠骨柔情!
戳原文,查看更多分类便民信息!

全文详见:https://www.6596.org/486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