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686

【观察与思考】回民先辈的智慧-伊教和平之音转载自公众号[芝兰雅舍],文章版权及解释归原作者、发布者所有(一)11月5日晚上9点多种,宵礼下来


【观察与思考】回民先辈的智慧-伊教和平之音

转载自公众号[芝兰雅舍],文章版权及解释归原作者、发布者所有
(一)
11月5日晚上9点多种,宵礼下来后刚回到寝室,听到有轻轻的敲门声,一位阿訇推门进来,我忙站起身来迎接。我与这位年近50岁的阿訇是老朋友了,但也有几年没有见面,在圣地相见感到格外亲切,听说他现在在外省一个散杂地区的清真寺当阿訇。
倒茶让座后,我问阿訇:“去那里几年了,感觉怎么样?”“已经4年多了,知感真主,还算不错。”阿訇回答。
“坊上有多少口人,经济条件如何?”我继续问道皇帝心仙人。
阿訇回答:“全村有3000多口人,基本上都做生意,还比较富裕。”
我接着问道:“清真寺里礼拜有多少人?”
阿訇说:“我刚来时,只有几个老人礼拜,经后来做工作,平时有5—6人,主麻时有将近20个人。”
我听后,感觉阿訇在那里也不容易,清真寺里人少,就缺少了人气。我笑着又问:“也就是说,礼主麻的人员占全村人口不到百分之一,老人们也不礼主麻吗?”
阿訇回答:“这里的情况与咱们内地的还不一样,遇到红白事有阿訇料理就行了,其他的事情没有人关心。”
我又问:“村里人平时都做什么?”
“大多数人都忙生意,闲了打打麻将,喝个小酒。这里是盐碱地,能把住嘴不乱吃就算好人了。”阿訇摇摇头说道。
我听了也替阿訇感到作难,“你平时与他们交流多不多?”
“不多耳屎臭,有时在街上碰到了,他们好像都在躲阿訇,只有家里遇事了才不得已来请阿訇,平时根本就不往寺里来。”阿訇很难为情地说道u糖。
看来,他们那里的情况就是有点特殊,我接着说:“越是没有进过寺门的人,越怕来寺里;越是与阿訇没有接触过的人,越怕见阿訇。人人都怕第一次,如果接触多互相熟悉了,倒什么顾虑也没有了。如果老是呆在寺里肯定也闷得慌,没有去找他们聊聊吗?”
阿訇听后回答:“阿訇就是要在寺里,在街上乱跑有失阿訇的身份,官不入民宅嘛。”
听阿訇说完之后,我顿时感到心里一惊,或许我太孤陋寡闻了,阿訇认为“官不入民宅”,我还是第一次听说。阿訇是不是官,是多大的官,是几品官,还真的不好定论。认为阿訇是官的,在阿訇们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乡老们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我没有做过调查,不能妄下结论。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或许阿訇的确是官,而在政教相分离的国家里,阿訇可能就不是官。即使把阿訇定位为官,也有可能被误认为是官办、是政治阿訇,在穆斯林群众中也将会失去信任。而在乡长、县长等这些真正的官中,也提倡服务于民,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坚决反对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假如阿訇也自认为是官而脱离了群众,同样会面临许多难题。
我看着阿訇,慢慢地解释道:“我们现在许多的回民在外界的印象中,形象不是太好,让人们误解了回民,同时也误解了伊斯兰教。在对回民进行道德教育方面,清真寺应该发挥主要作用,阿訇则是第一责任人。《古兰经》非常好,命人行善、净化心灵;伊斯兰美德非常好,命人行好、止人干歹。如果说,阿訇能切实负起责任,下功夫对穆斯林群众进行美德教育,能够奉劝那些诸如偷盗、赌博、吸毒等既违背伊斯兰教法、又违犯国法的人改邪归正、不再祸害百姓,不仅对教门是一种善功,而且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群众拥护,政府也欢迎,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慢慢地说着,阿訇默默地听着,因为是在圣地,我真的不想再多说什么,恐怕由于我的言语不慎而冒犯了阿訇,弄得大家都不愉快。
送走了阿訇,我久久地陷入了沉思。
阿訇的职责是什么?对阿訇究竟应当如何定位?这些穆斯林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许是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
回想先知初到麦地那时,先知亲自动手参与兴建清真寺,与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先知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官;清真寺落成之后,穆斯林群众“围寺而居”,清真寺成为穆斯林群众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清真寺建立之后,圣门弟子在先知的教导下“依寺传播”,把伊斯兰的知识迅速传授给广大的穆斯林群众;清真寺稳固之后,圣门弟子们又充分发挥清真寺的优势,因势利导,“依寺教育”,提高穆斯林群众的整体素质。
先知所留下的这些逊奈(圣行),就像滚雪球似的,从麦地那走向了麦加,从麦加走向了半岛,从半岛走向了世界。时至今日李蕴洁,无论是处在何地的穆斯林仍然继承着先知的逊奈,坚守着认主独一的信仰,体现着伊斯兰的美德。先知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是适合各个时代发展的大智慧,是适应各种社会变迁的大手笔。
无论科技如何地发展,知识如何地更新,只要严格按照先知留下的“围寺而居”、“依寺传播”、“依寺教育”的逊奈,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坚定地对广大的穆斯林群众进行适时的教育,确保知识的不断更新,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放弃了先知的逊奈项堃,缺乏关乎生存的知识的更新和适时的教育,就会逐渐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慢慢地败下阵来,甚至被时代所抛弃。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
回想我国的历代先贤,不仅继承了先知和圣门弟子的大智慧,而且根据我国的特殊情况,又做出了许多的调整与创新,使伊斯兰教在我国经历了千百年的考验之后而顽强地扎下了根。
从唐代阿拉伯人、波斯人把伊斯兰教传到我国开始至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我们很难想象当时操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人是如何对讲汉语的、深深打上儒、释、道烙印的中国人进行宣讲伊斯兰教义教规的。但是,无论怎样,经过他们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伊斯兰教在我国还是生存了下来。经过唐、宋、元几个朝代的变迁,最初来华的侨民由“胡商”、“蕃客”,而逐渐形成了与我国50多个民族地位平等、和睦共处的回回民族的雏形。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他们始终以伊斯兰教作为共同的纽带,保持和坚守了伊斯兰的纯正信仰。
然而,在经过了800多年的艰辛跋涉,跌跌撞撞地来到了明代,最初那些只能讲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人的众多后代也只会讲汉语、不会讲阿拉伯语了。在广大穆斯林群众中,用阿拉伯语所表示的《古兰经》和圣训几乎成为无人能懂的“天书”。由于伊斯兰教经师的严重匮乏,使伊斯兰教在我国的继续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是伊斯兰教在我国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如果寻找不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伊斯兰教在我国将会出现断代,甚至会出现整体出教的悲剧。
在这危急关头,一位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登上了历史舞台。明朝末年,陕西咸阳渭城人胡登洲太师(1522—1597)在自己家里设帐开学,招收弟子培养经师。由于穆斯林学子前来求学者甚多,后移至清真寺办学,形成了结合我国实际的经堂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立即受到了全国各地穆斯林学者和大众的青睐与积极响应,经堂教育迅速遍及全国彭秀霞。大批经师从经堂教育中走向了清真寺,担负起促进伊斯兰教在我国继续发展的重任。
然而,尽管清真寺里有了阿訇,缓解了燃眉之急,但回族群众经过近千年与汉文化的融合,许多人已经汉化,清真寺几乎成为摆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如果再寻找不到突破点,许多回族人将会从伊斯兰教中分离出去(在聚居地区好一些,而在一些散杂地区已经出现了整村出教的情况),回族将与伊斯兰教无缘。
在这极度危机的时刻,不仅是对回族整体的考验,更是对担负着伊斯兰教重任的阿訇的考验。此时的阿訇们以超人的胆略和智慧,充分结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根据经训的要求大胆进行创新,拿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各种方式、营造各种氛围,时时对广大的回族群众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再次化险为夷,度过了难关。
我们现在看到的诸如给婴儿起经名,各种节日添加的副功拜吸引群众来清真寺里,阿訇到群众家里转白拉提,斋月到家里开念古兰,病危时阿訇到病人家里念讨白,给亡人走7天坟、开7天经、做7天、做周年,甚至连宰牛、宰羊、宰鸡这些极为具体的事情阿訇都要事必躬亲。先辈们善于审时度势、造势用势,开创性地把伊斯兰教的生活方式与穆斯林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波西米亚发型,从而使伊斯兰教在回族人群中培育了土壤,也使伊斯兰教在我国可以继续延续与生存。
针对许多人不进清真寺的情况,阿訇就利用开经、走坟、周年、节日等各种方式把群众召集起来,或来清真寺、或到群众家里去宣讲,想尽一切办法把这种缺失弥补上来。
这些办法看起来有些土气,但非常凑效。回族群众家里遇了红白事,就必须来到清真寺里由阿訇按照伊斯兰教的习惯进行料理,或者在贵月里还要请阿訇到家里来开经,这种惯性的你来我往,就把阿訇与穆斯林群众从最基本的生活细节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使伊斯兰教与回族就像魂与体一样合二为一、难舍难分。
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进一步加强了阿訇与穆斯林群众之间的联系,克服了许多群众平时不进清真寺的弊端,弥补了穆斯林群众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信仰上的缺失,加强了对穆斯林群众进行伊斯兰的信仰和美德的教育,推进了伊斯兰教在我国实现本土化的进程。
先辈们的这些做法,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但细细品来,既简单易行、又切合实际,解决了伊斯兰教在我国所遇到的巨大困难,化解了一场又一场危机,实乃一种大智慧。
(三)
时至今日,先辈们留下的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然在各清真寺中被广泛使用,与穆斯林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维系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与信仰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逐渐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支撑点。
人生两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每当隆重举办婚礼时,都要大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庆贺,在各个民族中,举办婚礼的形式可能都大同小异。而在穆斯林的婚礼中,与其他民族有所区别的是在婚礼开始之前,不管这家人平时有没有人进清真寺,都必须聘请阿訇到场,同着双方长辈念证婚词,这是先辈们留下的一条规定。有的人可能平时不愿去清真寺,或不太愿意与阿訇接触,但自己家里遇事了,就必须去请阿訇到家里来,这就把平时有些似连非连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距离。阿訇在念证婚词之前,要当众讲解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新的家庭建立之后要具有伊斯兰教的美德、夫妻双方要互敬互爱、孝敬老人、教育好子女等伊斯兰教关于婚姻方面的规定,从而使伊斯兰教的基本礼仪深入到穆斯林的家庭。阿訇到每个家庭讲的可能都是大同小异,自己或许早已感到枯燥乏味。而对新婚的青年男女来说,却感到无比的新鲜,听得津津有味。在这看似简单的过程中,穆斯林青年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有了了解夏甸伊始,使伊斯兰教的美德在喜庆的气氛中得到了宣传。
新婚之后,喜事就会再次降临,喜得贵子大神我养你,家族里又添新丁,少不了又是大摆筵席,隆重庆贺。在庆贺仪式之前,伊斯兰教也有一项规定,家长要聘请阿訇到家里来,同着家长和孩子的面,要给婴儿起经名梦幻倚天。在起经名之前,阿訇就像教育家,对在场的人讲身为人父人母应尽的责任,讲伊斯兰教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理念,讲“学习从摇篮到坟墓”的道理,讲品德重于行为的重要,要求家长尽心尽责教育好子女。教育孩子从幼儿抓起,这种超前的教育理念是伊斯兰教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现在的环境中,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父亲母亲等数个家长共同培育一个少儿,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美好愿望指导下,一个个栋梁之才从家庭走向社会,报答社会,感恩社会,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人到中年何小影,各方面机能都在衰退,生病就在预料之中。每当有坊上人住院治疗,阿訇都要带领乡老们到医院瞧看病人,对病人表示关爱,充分体现阿訇与穆斯林群众之间的友爱之情。此时,阿訇就像心理学家,要对病人进行安慰,进行心理疏导,使病人能够放下包袱,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此时,阿訇还要奉劝其家属,要谨遵真主的教诲,“敬畏真主,孝敬父母”濑田水一,把钱用在刀刃上,想方设法救治病人,把孝行在老人最需要之时,而绝不要把钱花在像大操大办丧事等这些让活人看着气派、而对亡人没有益处的事情上。特别是当遇到那些身患重病且家庭困难的病人时,阿訇就像慈善家,亲自出马,带着乡老走街串巷,号召坊上人要具有敬主爱人的美德,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组织坊上人捐款捐物,帮助病人筹措资金,积极治疗,度过难关。
当年老体衰、临近归真之时,家属还要聘请阿訇到家里来,为即将归真之人念讨白,提醒他坚信独一的真主,虔诚地向真主悔过自新,在归真时能够归在伊玛尼上,并祈祷真主赐予他平安,拿去他的病痛,恕饶他的罪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心更善。此时此刻,不管他生前是行善还是作恶,是坚守五功还是五毒俱全,阿訇最后的规劝和每一句忠言,都会在病人心中留下刀刻似的痕迹,并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伴随着他直到吐出最后一口气。在病重期间,阿訇还要嘱咐其家属要尽善尽孝,要求其家属更要关爱老人,用善心、诚心和爱心来陪伴老人度过生命最后的一分一秒。
在老人归真之后,其家属要把亡人抬到清真寺里,请阿訇清洗埋体,穿上开凡(包裹埋体的白布),然后带领众乡老站者那则(举行殡礼)。在众乡老和其亲朋好友洗完小净之后、举行殡礼之前兰州二中,阿訇还要当众演讲,向大家简单介绍礼殡礼拜的举意、方法,讲解凡有生命者都要归向真主、赤身来、赤身去、亡人所带走的只有他的善功等道理,奉劝活着的人要通过对亡者的归真进行参悟,力戒恶行,力行善功,为自己归向真主的那一天的到来而做好充足的准备。殡礼之时,阿訇要带领大家向真主祈祷,祈求真主回赐他的善功,恕饶他的罪过,升高他的品级。殡礼之后,阿訇要亲自带领众穆斯林将埋体送往墓地进行安葬。亡人入土为安,在整个葬礼的过程中,阿訇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处理亡人的后事,更要用亲人过世的真实案例,对活着的人进行入情、入理、入心的教育。
有的清真寺,阿訇在安葬亡人当天的宵礼时,带领众乡老加礼两拜替亡人求恕饶的副功拜,并要求孝子们共同参加。之后,亡人家属一般都要邀请阿訇带领孝子们到墓地连走7天的坟,阿訇也会要求孝子们在这7天当中要来清真寺做礼拜,阿訇开经,带领孝子们共同向真主祈祷。
当第7天、周年时,亡人家属一般都要摆上宴席,邀请宾客参加,由阿訇带领到墓地为亡人开经走坟,回家后阿訇同样要当众演讲,宣传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
还有节日的加拜、过圣纪、交白拉提和斋月穆斯林群众请阿訇到家里开经等这些具体的事务,阿訇都要事必躬亲,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逢请必到,既是宗教家,又是演讲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和心理疏导家,阿訇在这些具体事务的处理中,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在自己的付出中,逐渐赢得了穆斯林大众的尊敬和爱戴,成为了穆斯林大众行为的典范和道德的楷模。
在这些看似繁琐的过程,却始终保持了阿訇与穆斯林群众的紧密联系,在具体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巧妙地对穆斯林群众在伊斯兰教的常识和信仰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这些简单明了仪式,潜藏着一条无形的纽带,始终维系着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心系教门,力行善功,成为传承伊斯兰文化的重要支撑点。这是先辈们千余年来根据我国穆斯林的实际情况、用心血总结出来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先辈们大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四)
先辈们所开创的这些传统的方法,千百年来,在我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在伊斯兰教内部,一些思想活跃的人对先辈们的这种传统做法也提出了一些质疑春天的华尔兹,比如在丧葬问题上,有人就提出做7天和周年没有经典依据,这是模仿汉俗,是汉族的习惯对穆斯林的渗入,阿訇用中国人听不懂的语言开经是放弃对活人的教育而拿经典去拯救死人等等,这些话语一出,立即在穆斯林群众中引起了波动,在有些地方还引发了矛盾。这种行为,显然带有一些片面性,是在对其实质缺乏认识的基础上、对先辈的遗产进行全盘否定。
诚然,的确有一些阿訇被请到家里开经、吃席后走人,放弃了利用这种场合对在场人员进行教育的机会,但这只是个别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者说根本就不具备当众对穆斯林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能力,他们只继承了先辈们留下的具体形式,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偷工减料,省去了通过形式而追求的最为核心的结果。但这只是个别人的行为,并不能代表伊斯兰教界的整体,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定先辈们留下来的智慧。
不破不立,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在“破”之前,要“立”什么一定要胸有成竹。先辈们所“立”起来的这些措施,能够传承数百年并延续至今,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而在现代的几十年里,对“立”什么,大多仅是停留在争论的层面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措施面世。在“立”什么还没有定论的情况下,最好先不要“破”,过早的“破”只会带来新一轮的动荡。
实际上,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先辈们留下的这些传统方法,即使在现阶段、在穆斯林群众的实际生活中仍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要阿訇们尽职尽责,穆斯林群众积极协助阿訇做好工作,其实际效果仍然是非常好的。
有一位中年阿訇,他坚持使用先辈们留下的传统方法,利用最常见的丧葬的机会,下功夫做好“7天”的文章,使清真寺的面貌焕然一新。
阿訇于5年前来到该坊上任时,这个位于城市中有2万多口回民的清真寺,平时却冷冷清清。然而,每当遇到埋体时,头戴白帽等待送殡的人员站在清真寺门前,显得热闹非凡,但站者那则和参加晌礼、主麻的人员却寥寥无几。这种巨大的反差引起了阿訇的焦虑与不安,阿訇多次与寺管会成员和乡老们商量对策。
慢慢地,阿訇逐渐看出了门道,阿訇发现平时不进清真寺的人,由于不懂穆斯林丧葬事务的规矩,一般都要请一位经常在寺礼拜的乡老前去帮助虑事,这是与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最好机会。城市里大多居住高楼,即使阿訇平时去到他们家里,他们有的想见,有的还不想见。而遇到白事,他们急需阿訇和乡老们的帮助,阿訇就占了主动地位,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更便于与他们进行交流。
阿訇就与乡老们商量,不管主家请哪个乡老去虑事,都必须给主家说清楚,送殡的人都要洗个小净,与乡老们一起共同站者那则,这是伊斯兰教葬礼的重要礼节,如果送殡的人不参加者那则,等于是放弃了宗教的善功,看着人多怪热闹,但仅仅是讲排场、给活人看超级修真保镖,亡人却得不到丝毫的益济。孝子们如果真的想行孝,最好的做法就是与乡老们一起参加者那则。
阿訇又根据每个乡老的特点进行了分组,每当埋体抬进寺里时,有的乡老负责接待,给送殡的人一人发一条毛巾,指给他们水房的位置;有人专门在水房里负责教给那些不会洗小净的人如何洗;有人站在大殿门前迎接洗过的人进入大殿排班;有人则负责教给他们如何做礼拜二甲硅油乳膏。众乡老的热心帮助,使送殡的人就如同到家一样,倍感亲切,有的人就产生了一种相来恨晚的感觉。
这个清真寺习惯上是晌礼下来后站者那则,一段时间后,每逢遇有埋体陈仁义,晌礼和者那则的人员增加了几十人,遇大户人家时则增加上百人。
站者那则前,阿訇讲完伊斯兰的礼仪和者那则拜的礼法之后,阿訇总是要强调一点:在亡人入土的第一天晚上,要增加两拜为亡人求恕饶的副功拜,祈求真主恕饶亡人生前的一切罪过,这是孝子们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孝子们不参加、让乡老们来替你们行孝。
在送殡的路上,阿訇还要再给帮助主家虑事的乡老交待,由他负责晚上把孝子们领来清真寺礼求恕饶拜。
晚上礼拜之前,阿訇讲完礼恕饶拜的举意、礼法之后,阿訇重点强调礼拜停跪时念词的意义,其中就有替老人向真主求恕饶的,并且在拜后的杜阿(祈祷)中,你想要什么就捧起双手向真主祈祷,祈求真主恕饶老人的罪过,升高老人在天堂中的品级。如果孝子们是真正地对老人孝顺的话,在守孝这7天里,就坚持来清真寺做礼拜,同乡老们一起接杜阿。7天时间很短,很快就会过去,但头个7天对老人是极为重要的,相信孝子们都能坚持下来。
按照当地的规矩,孝子们要请阿訇连续给亡人走7天的坟。每天晨礼下来,孝子们陪着阿訇去坟地,一路上阿訇与孝子们聊天,问他们的工作,问他们的生活,也向他们介绍伊斯兰教的基本礼仪。经过几天的接触,孝子们感到阿訇并不是他们以前所想象的老古板、高不可攀,而是非常的慈祥、健谈、和蔼可亲。
每天晡礼下来之后,是阿訇辅导孝子们学习的时间。阿訇重点讲伊斯兰的信仰与美德,让孝子们明白,作为一个穆斯林,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禁止做的,以此要求他们要以自己的优秀行为,体现穆斯林的良好形象。
第7天时,主家要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到坟地给老人走坟,由于参加人员众多,阿訇开经时,大多数的人根本听不到阿訇念的是什么而在下边说话。阿訇就建议寺管会买了两个音箱带到坟地,开经之前阿訇讲伊斯兰的基本礼仪已经成为习惯。走坟结束后,大家都会来到清真寺里准备坐席。在这种场合,阿訇的当众演讲成为一大亮点,有许多不是主家邀请的客人也专门赶来欣赏阿訇的演讲,当阿訇演讲、开经结束客人准备入席时而离开的人,都是专程过来听讲的人员。
到此,阿訇的“7天活动”告一段落,但其效果是极其明显的。珍妮巴斯在孝子们中,大多数人都会在主麻时来清真寺里看望阿訇,还有的人则长期留了下来,成为了守时乡老。
有一位姓程的中年男子,1.9米的大个子,特爱篮球,学生时代就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经常参加各级举办的篮球比赛。当他中学毕业时就被一家市直单位看中,成为一名公职人员。从小离家的他对教门没有一点的了解,当他的父亲每天去清真寺做礼拜时,他还劝他的父亲应该去锻炼身体、打牌下棋、寻找开心,而不该去清真寺那个惹是生非的地方。父亲说服不了儿子,儿子更说服不了父亲,因为此事父子俩没少生气。
突然有一天,已过7旬的父亲感觉不适,经检查患了癌症,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疼痛在一天天加剧,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仍然坚持每天来清真寺做礼拜。孝顺的儿子则开车将父亲送到清真寺后离开,等父亲礼完拜之后再接父亲回去。没有多长时间,父亲卧床不久便归真了。
安葬了父亲的当天晚上,每年只礼尔德的儿子听了阿訇的讲解,跟着虑事的乡老来到了清真寺礼求恕饶拜。也就是在那天晚上,他听了阿訇的“要真正行孝的话,就来做礼拜,然后同着众乡老一起祈求真主恕饶老人的罪过、升高老人在天堂中的品级”的演讲之后,他坚持礼了7天的拜。在与阿訇7天的接触中,他了解了阿訇,也通过阿訇的为人进一步了解了伊斯兰,从此,他成为了一名坚守五时的乡老,并且,每逢星期天的上午,他都会带着儿子来清真寺做一些杂务,力所能及地为乡老们提供服务。
阿訇的“7天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备受乡老们的支持,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活动也越来越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阿訇所进行的这种活动,正是先辈们留下的“做7天”的真正含义的再现。这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丢掉了,或者说,只走了形式而省略含义,真的非常可惜。
在清真寺里,阿訇是教长;在穆斯林群众的心目中,阿訇还真的就是“官”。但这种官魔脑传奇,不是高高在上、不进民宅,而是通过在料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与穆斯林群众打成一片,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解释经典的基本含义,确立美德的价值标准,提高穆斯林的整体素质,树立穆斯林的良好形象。

投稿、批评、建议、版权,
请致:slmnld@foxmail.com
请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关注




全文详见:https://www.6596.org/1179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