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626

【西楼文苑品诗阁】总(2244)期【胡孝江】专辑-西楼文苑品诗阁网络文化传媒西楼文苑网络文化传媒第一届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促进西楼文??


【西楼文苑品诗阁】总(2244)期【胡孝江】专辑-西楼文苑品诗阁网络文化传媒

西楼文苑网络文化传媒
第一届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促进西楼文苑、西楼文苑品诗阁、西楼雅苑公众平台文学作品的推广和交流,充分展示3个平台的作家、作者及广大诗歌爱好者的文采,【西楼文苑网络文化传媒】决定举办第一届征文大奖赛。
为使征文大奖赛健康有序推进,现制定本细则:
一、征文大赛基本原则
1.第一届征文大奖赛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参加征文大赛的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作品。
2.参赛稿件必须大赛评审组评审由西楼文苑公众平台按程序统一推送。
3.参赛原创稿件须在稿件右上角显著位置标注【征文大赛】字样,否则按一般稿件处理。
4.严禁抄袭、严禁一稿多投,一经发现取消其参赛资格。
5.严禁利用不正当手段刷票,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
6.为公平起见,大赛组织者和评审老师不参与征文投稿。
二,具体要求
参赛作品不限题材,要求:
①歌词三到五首;
②古体诗词五至七首;
③现代诗三十行之內;
④散文诗一千字內。
⑤小说和散文,民间风物传说故事,一千五百字之內。
要求:古体诗注明注清韵部。
三,作品入围基本条件
参赛作品平台推送刊发两周内,留言40条以上,阅读量达到500(不含500)以上,赞赏30人(不含30)以上,示为有效入围条件,超过两周部分不予计算。
四,评奖标准及奖项
1.衡量作者作品是否获奖的依据:作品质量占40%;阅读量、点赞量、赞赏量60%;
2.参赛作品平台推出后,两周内阅读量达到500(不含500)人以上,点赞人数达120(不含120)人,方可参加评选。
3.拟定奖项:
一等奖1名 奖金108元
二等奖2名 奖金88元
三等奖3名 奖金58元
优秀奖5名 奖金28元
鼓励奖10名 奖金6元
五、奖金来源及分配细则
1. 西楼文苑网络文化传媒第一届参赛作品,所有赞赏金不返给作者本人,由大赛的组委会统一管理,作为奖励基金奖励给优胜者;
2.本次征文大奖赛获奖者奖金本着鼓励优胜者的原则,大赛的结余款留作下一届活动资金;
3.第一届征文大赛保证所有参赛者的知情权,大赛结束后组委会要及时公布评比结果,同时公布大奖赛收支情况;
4.本次征文大奖赛属平台征文活动项目,评比结果及奖金以平台名义发布,奖金以红包形式发放,获奖者收到奖金后要及时在群里反馈信息。
六、解释权归属
本细则解释权归西楼文苑征文大赛组委会,组委会负责人无言独上西楼。执行权归征文大赛组委会及负责人。
大赛组委会名单
西楼 陈其昌 何军如 熊显华 贾王广 张少仲
正义之声 红叶秋枫 荷映碧波心
第一届征文大赛征稿时间:即日起至10月30日止。
西楼文苑、西楼文苑品诗阁、西楼雅苑欢迎所有作家、作者老师积极参与赐稿。
咨询热线和微信 13770516499 西楼
西楼文苑网络文化传媒
2018年9月6日


东江寨知青之歌
——纪念插队五十周年
文/ 胡孝江
公元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天气晴朗,阳光照在身上暖和和的。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十七、八岁的知识青年,在上石桥公社带队干部的引领下,从度过了一个整月的黄坡知青农场出发,经两个多小时的跋涉,来到刘楼大队东江(当地读音:gāng)寨生产队。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与农民、农村心灵的接触和体验。这是一段艰辛而又浪漫的岁月,为我们的人生打下深刻印记。
附:目 录
(一)插队第一天
(二)春天来了
(三)火热的夏季
(四)丰收的季节
(五)水患的日子
(六)小河湾湾
(七)学会生活、互助
(八)迷茫的黑夜
(九)回家的路程(上)
(九)回家的路程(下)
(十)生活的苦与乐

(一)插队第一天
东江寨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在当地是比较好的。其寨子的建设布局似乎有点南方田园水乡的味道。寨子里居住着二十几户老实巴交的农户人家,清一色的茅草屋。寨子四周被近十多米宽的环形水塘包围着,只有一条一米多宽的小道与外界相通。听老人说,这个不太大的寨子,是解放前一个大户人家为防盗贼而建。 早先房舍只有十余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加,人丁变得兴旺起来,但活动空间却显得有些狭小。
中午饭和晚饭都是在李队长家吃的。队长的“后人”(当地人把妻子称为“后人”)用乡村特有的柴火灶,做了两大钵子农家菜,具体菜名我已经记不起来啦!然而给我的印象是:饭、菜虽较清淡,但都很可口。香喷喷的米饭是当年自产新米,再加上柴火烹制;自家种植腌制的无污染蔬菜(那时还没有污染问题)和生产队自产的粉条烧肉,我开天辟地的吃了两大碗米饭。记忆中我的饭量好像没有这么大过。
辛苦了一天的太阳,在为自然界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和温暖后,急匆匆的消失在地平线。黄昏时分,视线里一片冬日的萧条,唯有旱地的麦苗点缀着大地生命的绿色;袅袅炊烟在小村庄的上空悠闲的回旋。寂静的田野,生疏的寨子,显得异常冷清。
知青草屋正在修建之中,女生暂时住在农民家里,十位男生被临时安排在堆满水稻种子的仓库住宿。热情的李队长早已给我们打好了地铺,带有稻草香味的地铺,成为我们插队后最初一段时间睡觉的‘’暖床‘’。
由于农人辛劳了一天,也为了节约点灯油,入夜不久都早早入睡了。这时乡村的夜晚是那样陌生而又寂静,可以用一位老师教育学生时说的一句话来形容:一根针掉在地上发出的声音都能听见。在城市生活习惯了的我们,不甘寂寞,在一盏时明时暗的煤油灯下,不时的聊着天、逗着乐。还有调皮的同学故意装神弄鬼的怪叫,或用手电筒照着脸做恶鬼相,本来就有点胆小的我,不由得心跳加速。还好,十个小伙子挤在一个通铺上,大大减轻了紧张的心理。这时的氛围可谓是:天苍苍,野茫茫,油灯闪亮居粮仓。年轻轻,路遥遥,稻草地铺思故乡。煤油灯的火苗一闪一闪的眨着眼睛,像在跟初来乍到的我们述说着什么?这时我想到了城里,想到了家,还有家里那明亮的电灯。从此将要面对每天晚间的黑暗,多么难过的夜啊!在恍恍惚惚的随想中,度过了难以忘却的到东江寨的第一天。

(二)春天来了
春节过后,知青们陆续回到东江寨。十位男生住进新建成的知青草屋,而五名女生住的是农家腾出的狭小茅屋。新购制的双人床让我们告别了睡地铺的日子。有点新鲜的是:细竹子并排用麻绳串联,编制成“竹杷子”代替了床板。若褥子薄了睡在“竹耙子”上还真有点硌得背疼,还好我们都很年轻。
日历很快就翻到了桃花初放的季节。这时的田边地头长出了嫩绿的草芽;村口的大槐树也已鼓出叶芽孢;农田里的紫云英绽放出大片大片紫色的小花。我们感受到浓郁的春天气息,广阔田野的色彩变化。
春天来了,春耕农种开始了。知青和农人一样也逐渐忙碌起来。身体健壮而又精干的“牛把式”,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了。他们牵着牛套上犁开始了耕地作业。不能小看了这一农活,既需要力气又要有技术。我们几个好奇的知青,看到两位熟悉的“牛把式”,熟练的驾驭着牛犁地,在他们身后及周围田地上,留下了美妙的曲线,绘画出隽美的图案。我们几个男知青跃跃欲试,争着要尝试一下犁地。热情的“牛把式”告诉我们操作方法,还手把手的教我们。而当干起来时,才知道这犁头太重了,很难掌握和控制。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是牛不听话,就是犁不听使唤;不是犁贴着地面滑走,就是犁到外国去啦!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纷纷败下阵来。此时此刻我对农人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段时间,我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又缺乏技术的小知青,只能跟妇女们去岗上打草肥喽!
阴历三月谷雨时节,育秧田里的秧苗已经长到五寸左右,水稻栽培到了拔秧,插秧的程序。为了赶季节,天未亮,我们还在睡梦中,就响起李队长“上工喽”的喊叫声。当时的知青都抱着改天换地的热情,一个个不甘落后,也来不急漱洗,穿上衣服就走。有的拿着特制的“秧马”(即拔秧专用凳子)就往秧田跑去,这时的天慢慢明亮起来,田埂上已经散放着不少捆绑好的秧把子啦!
到了田边脱掉鞋子卷起裤脚,下到水里才知道好凉呀!这时一早一晚的气温还比较低,脚丫子冷的有点发木,很不舒服。但再看看人家农村妇女,有说有笑的干着活,像没事人一样,自然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干了。可干了不一会儿,突然一位女生尖叫起来,吓了我一跳!移目看去原来是蚂蝗惹的祸。过了一会儿柿子醋,我的小腿下部有些痒,赶快移出水面一看,又吓了我一跳,一只蚂蝗正紧贴在小腿上吸血呢!顿时让我恶心至极,且有点害怕,但男人的自尊心让我镇定许多,于是我用耸起的空心掌把蚂蝗振拍下去。因为听说不能直接打它或拽掉它,那样可能会将有毒的蚂蝗吸盘留在人体内,传染疾病。有时候较长时间不注意,小腿皮肤上能吸上两、三条蚂蝗呢!这是水田里干活最让人头痛的事,当时也没有好办法。旁边的农人都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后来我在大学水稻杂交育种实验实习中,学会了预防蚂蝗叮咬的办法:用布做一包腿,包绑在腿上就解决问题了。当时怎么没有想到呢?
插秧可以说是对我们身体的较大考验。从早到晚,除了吃饭时间稍作休息外,我们知青的身影和农家人一样都在水田里晃动着欧帕斯。“季节不饶人”、“不插五一秧”、“过了五一节插秧会造成减产”。这些话有的是农家谚语,有的是老农经验之谈。
插秧要双手不停的运动,一边用左手分秧,一边用右手指尖夹着秧苗根部插到水下的泥里。乡村里年轻的妇女手脚灵活,插秧速度快,她们的性格也很活泼,喜欢跟知青玩笑。跟我们比赛看谁插秧快,往往把我们关进秧笼子(即插得秧将我们完全包围起来)里,引来大家伙儿开怀的笑声。多么浪漫的插秧季节,农民朋友也和我们城里人一样,是聪明活泼,善良而富有情感的人。我的思想观念又有了较大转变,阶级感情(那个时代的语言)进一步加深,村里的农人逐渐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插秧时节我们和农人好像受到春天气息的感染,在辛苦的劳作中,有老农唱本地山歌的;有开玩笑逗乐的;有扔秧把子故意溅起泥水,将新媳妇漂亮衣服弄脏的,新媳妇要回家换一件干净衣服再来插秧。插秧劳动虽说很累,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腿部僵硬,脸和眼的周围感觉肿胀。但劳娱结合,笑声不断。多么让人留恋的插秧季节!多么美好的春天的到来!

(三)火热的夏季
立夏以后,气温明显回升。水田里的秧苗反青后生长加速,广袤的田野上的花草树木,望不到边的水稻,一派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景象。傍晚时分,寨子周围池塘水波粼粼,映照着土寨就像一幅秀美的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田园风景画。
浓绿的水稻植株已经长到一尺多高。此时,田里的杂草也在风狂生长,与稻株争抢着营养物质。于是,我们手拄着棍子,头戴着草帽,和农人一起开始了清除杂草的作业——“活秧”(当地术语)。裤腿卷得高高的(怕洗衣服),光着脚丫子下到田里。一群人排成一排,用脚掌斜插进泥土里,将有草的部分翻起来,再埋在泥土下面,一点一点的用脚清除掉杂草,其进度可想而知,生产队可是有近百亩的水稻啊!开始“活秧”的感觉还蛮好玩,不就是磨时间嘛!因为年轻也不是很累,比插秧轻松多了。劳作一天回到知青草屋后,才感觉到小腿的皮肤又痒又有些火辣辣的疼。撩起裤脚察看,原来皮肤上像画上地图一样,尽是细细的血道子。因为水稻叶片的边缘长满了细小的锯齿,不认真看发现不了,干活时,皮肤接触叶片,就会被小齿剌伤。以后再“活秧“时,我就变得聪明起来,把裤脚放低一些,宁愿弄脏裤子回去洗吧!
近一段时间降雨量较少,不能满足正处在“拔节”期的水稻生长需要。我和万春被安排与两位农民小伙子一起抽水。当时的农村都还很穷,没有抽水机,只有用实木制成的“脚踏龙骨抽水车”,靠三人脚踩轴轮作为动力,把水塘里的水提升到较高处的田里。我很喜爱抽水车古老的造型,它蕴含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又有着视觉上古朴美的韵味。儿时我曾经到农村玩过抽水车,现在要当成任务完成了。手臂扶搭在横木杠上,脚踩轴轮的踏板,如同爬山一样,连续腿部运动,使龙骨叶片将塘里的水,向上运送到稻田里。我和万春实行轮换制上车,要不然还真坚持不下来。我佩服农村土生土长的小伙子,他们的生活比较清苦,但东江寨的粮食产量较高,能让饭量大的后生吃饱饭,所以他们身体强壮,干活不知道累,连续“爬山”半天不下车,十分羡慕他们的体能。
傍晚时分,乘着凉爽在小河边继续车水。为了节省衣裤,我们学着农人只穿件裤头,干得兴奋时,农人小伙干脆光着腚,“嗷、嗷”地喊叫着,快速车水,充分享受着车水运动的乐趣,展示着健美的身躯,释放着原始的野性。使得经过路边的妇女都很不好意思地扭着头,慌慌疾步而过。这段时间为保证稻田的供水,车水劳作一直持续到午夜。
端午节前后,生产队的几十亩旱地的小麦成熟了。远远看去就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洋。一株株小麦,自豪的挺直着细细的腰杆,随风摆动着,好像在给我们展示着它那优美的身姿。
抢收小麦的战斗即将拉开序幕。要赶在天气晴好时机尽快将小麦收割、脱粒、入仓,避免到手的粮食受到损失。李队长和贫协杨组长事先帮我们磨好了镰刀。清晨起床后来到麦地,学着农人的姿势:“站稳脚,弯下腰,左手反搂着小麦,右手使唤着镰刀。轻易割断麦杆,瞬间一片放倒”。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片大片的小麦平躺在地上,马来法像打败仗一样失去了原有的傲气。“烈日炎炎似火烧,知青弱体再煎熬”。经大半天的小麦收割劳作,我这时的腰像要断了一般,手掌也打起了几个血泡,柔弱的身体又被打败了。为了赢得短暂的休息,我不是去喝水就是上厕所,要不然就去磨磨镰刀。又害怕别人说自己“偷懒”,心理矛盾重重,实在是腰酸疼难忍。割麦子比插秧要累,可能是炎热的天气造成的,这时我的同伴们都汗流浃背啦!修玉同学穿的两件长袖衣背部都湿透了。麦子割完后,有的女同学累得躺倒在床上,男同学累的话也少了,同学们的外衣都显现出白色的汗渍印痕。
晾晒了半天的麦子变得干脆,脱粒显得容易多了。下午,在骄阳似火的谷场上,大家都戴着草帽,有的知青脖子上还围着毛巾,二十多人跟着“号子”,拿着“连枷”,一起拍打着麦穗,发出了沉闷而又有节奏感的砰、砰、砰声,好像奏响一曲令人振奋而又欢愉的打击乐。多么动听的声乐!多么壮观的劳动场景啊!
两天后,村里家家户户分到了新麦。我们知青也凑着和李队长家一起用石磨将麦子磨成粉,再用农家的细筛子分离出麸皮。哇!西部庭州!好白的精制面粉呀!做成的千层饼又香又细腻,至今都没有再吃过这么好吃的面食。

(四)水患的日子
七月下旬,农人的当家作物——水稻和棉花,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无忧无虑地快速生长。下午我们正在棉花地里学做剪枝,有经验的老农正在给晚稻加施化肥。老天爷这时却突然变了脸色,天空顿时乌云密布,大地瞬间狂风骤起,眼看一场大雨就要来临。从棉花地跑回“家”后,我发现了屋顶东南角的茅草已被狂风掀起,少许茅草被卷走。伙伴们快步到杨组长家借来长梯,我没有犹豫第一个爬上屋顶。斜坡的屋顶,咆哮的狂风,让我的身体有点站立不稳。勉强弓着腰,驼着背,缓缓爬行到位,先用身体压住要被刮走的茅草,再用伙伴们传递过来的石头替换压在屋顶的茅草上,成功保护了知青茅屋。一件普通的活儿,却让我腿脚发软,出了一身虚汗。这时,瓢泼大雨落了下来。
哪知不甘寂寞的大雨断断续续一下就是三天,田溢沟满,河水暴涨。知青茅屋旁边的湾湾小河水流湍急,两公里外的干流——灌河,已经承受不起海量大水的冲击,中午时分灌河水开始漫过岸堤。生产队通知要我们转移到“岗上”(地势高处)去。
站在房头,远远的看见一道令人毛骨悚然的明亮水线,向我们这个方向蔓延过来,线条慢慢变粗。小河对面的农民,拉家带口提前开始了转移。有的搀扶着老人,怀抱着孩子;有的牵着耕牛,挑着简单的铺盖卷,纷纷绕过小河,匆匆往岗上走去。一幅难以置信的逃难景象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
下午四时左右(当时没有表,时间都是预估),灌河的大水已经让对面大片的农田和房舍处在一片汪洋之中。没过一个时辰,就亲眼看到泡在水中的房屋陆续倒塌,同时听到轰、轰的巨大声响,像要震破我的耳膜,像在蹂躏我的心灵!至今,震撼感仍然清晰的留在脑海之中。多么艰难的农人,多么可怜的老人和孩子们!
从未经历过的泛滥的洪水,还在不停的上涨。我们知青茅屋的地势要比小河对面平坦的水稻田高出约两米。下午五时,洪水就爬上了小河对面的岸堤,肆无忌惮地宣泄与肆掠着农人的房舍、财产和良田。此时村子里的农户人家都走空了,仅剩下我们知青大户没有撤离。那时候因为年轻不知道害怕,也不相信洪水能淹到我们这里,我的伙伴中也没人谈到“走”字。在姚麻子、老包的带领下,我们在房子门口用土筑起一尺多高的防水矮墙,并将所有的老鼠洞堵好,避免屋内进水。还把四张大床抬到屋外,放在门前唯一制高点——两座坟头(距大门约二十米)上。用绳子将床和盖房剩余的树干捆绑在一起,准备大水涨高了的时候,大家逃命时使用。
傍晚时分,大水已经越过小河,浸没了脚下的土地。我们安排好三位女生在坟头上暂避。此时勤快的面食“专家”小林子、老包和韩大姐已经蒸好了馒头,炕好了“锅贴”。他们端着面点,趟过已经没过脚脖子的水,送到制高点,让伙伴们先填饱肚子,准备着跟洪水的搏斗。
很快水淹过知青茅屋的房脚有一尺高。我看到三位女生无奈的在坟头上坐着;十位男生漫无目的的进进出出。往日嬉笑逗闹的场面不见了,大家都保持着少有的沉默。入夜后,因为没有电,四周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只有茅屋内的一盏小油灯一闪一闪的眨着眼睛,也失去了往日的明亮。我的心里似乎有了一些紧张,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
时间一分一秒缓慢的移动着。修玉、捷敏和伦成在不断的察看着水情,不时的用小竹棍量一量地面水的深度。晚九时过后,发现大水没有再往上涨了,让我们悬挂着的心稍微平静了一些。开始我们还不敢进屋,在屋外静坐到下半夜,这时的伙伴们都精疲力尽,眼皮打架,太累啦!于是,我和生死相伴的农友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又把大床搬进屋里,两三个人挤上一个床。因担心三位女生住得矮小老屋有垮塌危险,为她们腾出一张大床,女生第一次和我们睡在了一个屋檐下。辛苦了一天的同伴们,顾不了许多,很快都在朦朦胧胧的不安中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天还没有大亮侯门骄女,不知是谁在门口激动的大声喊叫着:水退啦!水退啦!伙伴们同时翻身起床,赶紧出门察看,啊!大水退了!真退了!谢天谢地危险时刻终于熬过去了。
大水退去,湾湾小河却一改往日的平静与温柔。今天的河水,如同脱了缰绳的野马,奔腾不止,勇往直前。河面上不断的飘来上游农家的家伙什和农产品。万春和几个水性好的伙伴几次跳到水里把水缸、木梯、草垛和西瓜等打捞起来,事后物归其主。也有没捞起的已被淹死的家禽家畜和家具。可见洪水给农民带来的是损失与苦难;给知青带来的是勇敢与坚毅,团结与爱心。

(五)丰收的季节
棉花吐絮时节,翠绿色带有花斑的叶片衬托着高大的棉花植株,迎风而立,英姿勃发。雪白雪白的棉桃炸铃而出,卧居在柔韧的枝条上,如同蓝天上飘浮着的朵朵白云,美丽而又壮观。
我们穿上有大口袋的围裙,在棉花地垄间穿行,轻盈的舞动着手臂,细心的摘取着稍显湿软的花絮,不一会儿就摘满了一大兜儿,集中起来摊晒在谷场上,好像一块超大的银白色地毯。籽棉经过晾晒和轧花(去籽),成为通常见到的棉花(皮棉)。棉花的重要作用人尽皆知,可晒干的枝干还是农人最好的能源燃料。棉花尽其所能全身心地作着无私奉献,而毫无悔意。
入秋以后,田野里飘起稻花的淡淡清香。不久,植株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就像谦卑的少女含羞的低着头静思。籽粒饱满,穗距狭长,蕴含着农人辛勤劳动的汗水与付出,预示着丰收季节的来临。
送走中秋佳节圆圆的月亮晚稻就要开镰了。知青与农人并肩劳作,收割、挑运稻捆、上垛、碾压,筛选谷粒入仓,忙乎了半月有余。“挑运稻捆”的劳动则是考验知青的体能和意志力的时候。在水稻割完并捆扎好的田里,我使用两头包着坚硬铁皮的“尖担”,挑起的稻捆足有一百三、四十斤,站起来都有些困难,还要走过湿软的稻田,坑洼的田埂,到了谷场又要爬上木梯,垒放在稻垛上。平时没多远的距离,怎么今天却变得漫长而没有尽头!柔弱的肩膀承受着超过体重的担子,我龇着牙、咧着嘴,仍然坚持迈着那有点摇晃的步伐。一位女生看着我狼狈像时的目光,至今还留在我清晰的记忆里,不知那是惊讶与同情,还是期望与鼓励?还是兼而有之?我继续坚持着,终于攀上了那高高的稻垛,初步战胜自己,一改柔弱的形象。
“挑担子”是所干的农活中知青最薄弱最害怕的事项,在交公粮的路上又让我吃尽苦头。那一天,农人每人都挑一百多斤谷,满满的两箩筐;而我们只挑了两个大半筐,大约有一百来斤。开始一段路还行,后来肩上的担子变得越来越重,我疑惑是否“孙猴子”在捣鬼?我简直像挑了一座小山!此时让我真正体验到民间俗语——“压弯了腰”和“路远无轻担”的生动与精辟。这时的腰确实是越压越弯,背越来越驼,大概走个二百米腰、肩、背就不给力了,只能歇歇脚。距上石桥公社交纳点有七里多路,一起出发的农人早就走得不见踪影,我和运生同学好像蜗牛一样,在路上走走歇歇,歇歇走走,大汗淋漓,精疲力竭的到达了交粮点——公社粮库。还好,农民朋友们还在排队。
交完公粮,我去了公社卫生院。当时扁桃体发炎,嗓子疼痛去看医生,开好药单拿去划价要两元多钱,我犹豫半天,最后还是拿着药单离开了卫生院。由于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两个月才有两元的“零花钱”,哪舍得花在买药上,忍忍吧!
农村的劳动和生活是艰辛的,却挡不住知青活泼浪漫的情怀,抹不掉知青争强好胜的秉性。稻谷入仓以后,农活闲了一些。在谷场上忙碌了一天即将收工时,忽然有人挑战般的提议比试“摔跤”。有一位个子比我高的农民小伙吴克勤跳了出来,非常自信的喊道:“谁跟我摔”?我们看到他那壮实的身躯稍显怯意,没人应答。看此情景,我突然心血来潮叫道:“我来”!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以前我也没玩过“摔跤”。我们摆好架势,手先互相搭在对方肩膀上,有人叫声“开始”!我们立即扭摔开来,要比力气我绝不是吴的对手,可我突然搂抱住对方,巧妙地用脚下使跘的方法,将吴克勤砰然一声重重的摔在身下。对方脸上有些挂不住,不服输的大喊:“三局两胜”!于是又摔,我依法炮制又赢了他。旁边一位身壮如牛的矮个子于文贵,他不服气啦,也要跟我比试。在捷敏同学跟他的对手摔过之后,我又与于文贵扭摔在了一起,到底是力大如牛,我很困难的跟他摔了个1:1平手。总体来看,在力量与技术的较量中,我们知青一边赢得了胜利。正当我得意之时,第一个跟我摔跤的吴克勤趁我不注意,猛的搂住我的腰,用力狠勒,以显示他的力气。我有点受不了大声喊叫后他才松手。不久我得了严重肾病(不知是否与此有关?),这可能是年轻时争强好胜付出的代价吧!?
丰收的季节密袋鼠,给我们知青带来了磨练与成长;也为农人带来欣慰与喜悦。

(六) 湾湾的小河
知青草屋坐北朝南,是土坯墙、茅草顶、三间连通的大屋,位于寨子的西边二百余米处。一条通往公社的泥土公路紧挨着草屋西头,跨过公路,坡下就是长年缓缓流动着的清澈的湾湾小河(当地人都把它叫湖,我偏喜欢叫河,因为河水长年流动。),小河宽约有五十米,为周边人、畜、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滋润着这片广阔的土地,养育着东江寨人。
草屋虽简陋,但冬暖夏凉,居住适宜。小河是知青的最爱,小河与知青有着不解之缘,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只可惜二零零八年回东江寨探亲时,小河已不复存在,令农友们遗憾至极。
记得六九年春天,我们刚刚搬进知青草屋,伙伴们争着抢着到小河边去洗衣服,因为洗衣条石只有两块,所以有人洗有人玩,一边洗一边玩。洁净、澄清、潺潺不息的河水缓缓流过,河边不多的杨柳树的细枝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飘动,好像在跟我们招手致意,欢迎知青的到来!
在河边,男、女同学撩水玩,比着看谁撩得高,顿时水花似晶莹、透明的玉珠飘洒而下,奇丽的水帘此起彼伏。玩兴中鲍万春故意将水撩到韩大姐身上,韩还以颜色。同伴们沐浴着河水的清凉,焕发着青春的热情,嬉笑着、逗闹着。此时,三位女同学兴奋的唱起抒情味道很浓的名歌:“小河的水清悠悠,庄稼盖满了……”歌声在河面上回荡,小鱼儿也来到水面上聆听。知青劳动后的疲乏在悠扬的歌声和愉快的玩耍中消失已尽。
正当玩的高兴之时,靳英云 “哎!”的一声尖叫,惊动了大家,原来她洗得衣服悄悄离开了河边,缓缓地往下游漂去,此时,万春看见,快跑几步跳进河里将蓝色带有暗花的外衣捞了起来,自己裤腿却湿了大半截。
夏季的一天,夜幕降临,大地渐渐地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越来越浓。我们来到小河边歇凉,仰望广袤无垠、群星璀璨的夜空,面对着空旷而又寂静的田野,沐浴着凉爽还有点潮湿的微风,美丽的乡村夜景,让我们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伙伴们在小河边吹、拉、弹、唱,聊天、玩笑。这是知青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
知青点的同学多少都会一点乐器,那个时代的学生都喜爱乐器,而且会“自制”(因买不起),我就是用自制的笛子学会了吹奏。幽月衡同学爽快大方,她有一把秦琴一直在同学间传递,多数都学会了弹奏。还有维建的二胡,运生的笛子,修玉的提琴,捷敏的口琴都有一定的水平。在月影婆娑、波光粼粼的河边,我们或吹或弹着乐曲,或唱或哼着学校时学会的抒情老歌。面对着墨蓝色群星闪烁的夜空,伙伴们用自己的乐曲和歌声在与星星交流情感,在与小河里的流水倾心交谈,述说着知青现时的境况,探讨着知青不太遥远的未来。
进入伏天傍晚时分,男同学常到小河游泳,小河成了我们天然的泳池、娱乐的场所。女生偶尔也会享受一下河水的凉爽。同伴们在水中像灵巧的鱼儿游来游去,不断变换着泳姿,时儿潜入水底,玩得高兴时还会打起水仗,在水中嬉戏,让我们开心不已。一次游泳时偶然发现打鱼人白天布下的鱼网,便顺手牵羊把粘在网上的鱼儿取下拿走,改善一下寒伧的伙食。此类的“恶作剧”在后来更加艰难的生活中有所蔓延。
深秋时节一次空闲时,我们绕过下游的小桥,到小河对岸捞菱角。拿一根长长的绳子,一端绑着一块半大的石头,摔到远处将菱角秧拽过来,摘取上面着生的菱角。男同学打捞,女同学采摘。收获了一盆青青、嫩嫩的菱角,成为知青难得享受到的零食。
初冬穿上“绒衣”的时候,发现岸边打鱼人那两头尖的小小船,特想划船玩,但船太小只能坐一人,稳定性难以掌握。在伙伴们帮助下,小心翼翼的上了小船,可没划两米远,我和万春都分别翻了船,掉进冰冷的水中,成了“落汤鸡”,使现场的同学捧腹大笑。当时冬季穿得绒衣只有一套,没有衣服换,韩大姐借给我一件绿色毛衣,我很难为情地穿着了一天,线衣让我躲过寒冷,避免感冒,由衷的感谢韩大姐!那时候的知青小组就是一个活泼、温暖的大家庭。

(七)学会生活、互助
住进新屋后,一改分散在农户家吃派饭的尴尬窘况。六十年代东江寨农民的生活清苦,有的农户家做点好吃的,自家大人孩子不吃,尽着知青吃,让我们难以面对。青年组自己开伙,开始了自食其力、自己动手的独立生活。农友们两两一组,分管一天的做饭,而后轮换。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在家都是吃现成的,会做的没有几个,所以“做饭”成为知青面临的第一项考验。第一天的饭由队长的“后人”教我们做,告诉我们柴火灶的使用和做饭的方法,第二天知青开始实践。我和小郑分在一组,郑在家没做过饭,我在家偶尔做过两次,但最喜欢看外婆做面食(她的面食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多少懂一点。可十五个人的米饭,又使用柴火灶,这难度还是很大的。第一次做饭,我们小心翼翼,注意下米后加入水的量,在米饭烧干水后停止明火,用剩下的余火将米饭炕熟。运气还不错,首次做饭我们成功了!当时心里美滋滋的,还有点自豪感。有两、三个组的同学,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米饭不是烧得半生不熟,就是烧过火把饭烧糊了。
知青点做饭的燃料是稻草。队里优待知青,谷场垛子上的稻草我们可以随便用。可是取草不易,因草垛压得特实,拽得手疼都取不多。烧稻草开始没经验,一次添草多不起火,却熰得满屋是烟,熏得眼泪直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慢慢掌握了烧草的要点。既要注意添草多少,又要讲究柴火的“空心”燃烧,这样接触氧气多,燃烧充分火力大,产生的烟也很少。有句俗语说得好:“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就是这个道理。
知青点的伙食中,每顿一般只有一个蔬菜,有时能吃到鱼,但是想吃猪肉有点困难。有意思的是两位女同学一次烧鱼,鱼的鳞片和鱼鳃没有去除,就很认真地烧起鱼来,好不容易烧好了,端上桌却受到男同学冷言冷语地嘲笑,为此受到委屈还哭了一场。此事件至今成为下乡“趣谈”之一。经过努力,知青点的农友们在烟熏火燎中学会了做饭炒菜。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获得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记得正是插秧的大忙时节,幽同学的爸爸来到了青年点,当时感觉他不仅是来看望自己的女儿,也是来看望我们大家的。我以前认识幽伯伯,了解他非常疼爱女儿,待女儿的同学也很热情。我们到农村后,还没有谁的亲人来过青年点,这是第一次,所以伙伴们都感觉很亲切梁铁山,围着与幽伯伯聊天谈笑,好像自己的亲人来了一样。幽伯伯可能看到我们插秧很辛苦,劳动强度大,伙食又较差,第二天一早他来回走了七、八公里的路程,到公社的集市上买回来七斤猪肉慰劳我们。那个时代因多数家庭经济拮据,很难吃上猪肉,别说农村,就是城市都是好多天才能吃一次肉。那天正赶上我和郑秀英做饭,我们将肉全部做成了红烧肉,人均一份,有的用大搪瓷缸子盛,有的用碗装。这顿饭伙伴们吃得特别香!每人约半斤肉吃得一干二净,真解馋啊!我们都心生感激之情,感谢幽伯伯的热情看望和这么大方的慰劳。此事也留在了我们不可忘却的记忆之中。
女生住宿条件差,房子特别小,五人虽说是住两间屋,可每间屋仅能放下一张双人床,剩下只有一米宽走道。低矮的屋檐,一般人都要弯腰才能进门。农村卫生条件较差,秋季因蚊虫叮咬,有好多农人和知青患疟疾病。
一天,幽同学生病了,白天体温有点低热,可到了晚上却发起高烧来。得知情况后,大家都很着急,有人提议连夜送卫生院,全体男生毫不迟疑,卸下门板当担架,抬着发着高烧的幽同学,在两位女同学陪伴下,快步走向公社卫生院。路上不停的轮换着抬“门板担架”。那天是阴天,夜特别的黑,好像手电光也很微弱,前一天下过雨的泥土路,坑洼不平,泥泞难走,抬担架走在后面的同学又无法看清路面,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前小跑着。由于抬担架的同学个子参差不齐,东平最高一米八多,维建、修玉也有一米七多,他们承担了较多的重量。个子稍矮的同学,有时担架会离开肩,只能用双手举着担架的一角。走到半路,不知怎么担架失去了平衡,烧得迷迷糊糊的幽同学突然摔下担架掉到地上,从高处摔下,又是高烧,我们生怕幽同学摔坏了,非常担心。庆幸的是她脚先着地,中间还有人抓扶一把,看来问题不大。经过艰难的近一小时路程,终于在接近午夜时分到达了卫生院,医生初诊后怀疑是疟疾病,收住医院观察治疗,这时农友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安顿好幽同学,也顾不得鞋裤的泥水,我们连夜返回了知青点。
后来的日子里,众同学用架子车送绍珍就医;万春送我到公社,到县城又转信阳治肾病……。农友间的关爱和互助,如同亲兄弟、姐妹间的亲情,纯真诚挚,给我们带来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勇往直前的坚毅信念。

(八) 迷茫的黑夜
激荡的插队往事,记录着那些艰难困苦中的豪情与苦涩,欢笑与泪水。
六九年深秋时节,农忙季已经过去,可以清闲一段时间了。这时出乎意料的一场灾难却悄然降临。前一天晚上我头昏脑胀,四肢无力,还有点发烧。正赶上一位六四年下乡的知青医生路过青年点,给我做了初步诊断,打了针,留下了治疗感冒的药。可是这一夜发烧的躯体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感难受,坐卧不安,难以入眠。清晨天刚刚亮起床后入厕,发现尿像沤过牛粪的水的颜色——暗红,当时不懂这是血尿。
很勉强的吃了点早餐,万春陪着我去公社卫生院看病,七里多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走了一个多小时,在万春的搀扶下终于到了卫生院。多么艰难的一段路程,好像让我付出了体内全部能量,再也没有劲了。
医生诊断后说要化验尿,可化验员不在,外出不知什么时候回来,没有办法(那时要有手机就好了!)只有等待。此时腰酸背痛,四肢无力,难以支撑的身体让我只能坐在了地上。一个小时后,终于幸运的等来了化验员,在那简陋的化验室里,医生拿着我的化验标本透漏出惊讶的眼神,果然化验结果红、白细胞和蛋白质都是四个加号,管型两个加号。化验单的结论是血尿,尿中有管型细胞说明肾实质受到损伤。可当时我不太懂,也不清楚自己病情的严重性。不知为什么?医生没给我就近安排在卫生院内住院治疗,却要我去了偏僻的住院分部。
住院分部是前后两栋三间式老屋,土坯墙小瓦顶,两面有灌木植株构成的篱笆式围墙的院落,病房门前有一棵老槐树,东北角稍远处有几间住房(不知是否是医生护士的值班室),其周围好像再没有房子,也没见人员的走动。住院分部内也没见到第二个病号。只是在我住进病房后,刚刚抬出去一个因为拿自制的炸药瓶炸鱼,不幸在自己胸前爆炸而没有抢救过来的壮汉,我被安排在隔壁的病房。
万春今天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帮助、安慰着我,在我最困难的时刻,成为我最坚强的精神支柱,至今记忆犹新、感恩不尽。辛苦了一天的万春将我安排好后就回知青点去了。下午打过两瓶吊针后,我的身体稍感轻松一些。病房没有蚊帐,护士发了一盒蚊香,又给油灯加满了油。
天渐渐的黑了,病房里只有一盏晃晃悠悠的煤油灯与我相伴,四周一片漆黑。夜深时刻,我仿佛听见远处的蛙与往常不一样的叫声;时儿也能听到生疏的院子里几声小虫的啼鸣和树叶“飒、飒”的轻微声响。夜,太静了!医生和护士连影子都见不着,更不知道他们是否住在这里。我把房门、窗子关得严严实实,又用一根木棍顶住门,可是怎么也睡不着啊!白天的经历在脑海中浮现,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充斥着大脑。不知道是肾病问题,还是输液太多,晚上小便的量特别多,医院发的便盂很快就满了,可那时深更半夜怎么去倒啊?我犹豫再三,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大声喊着歌,用以压抑住恐惧的心理,来回小跑着完成了任务。回到病房躺在床上,紧张的神经很难平静下来,只看到煤油灯照出的影子晃来晃去,一些可怕的影像在脑海中时隐时现,我紧张极了!又一次下床调动了油灯的位置,回到床上,不断的数着数,1、2、3……强忍着不去想事,折腾了不知多久,数也不知查到了几千?最后可能是太累了、也太困了!什么蚊虫的叮咬,什么担忧、害怕都顾不得了!迷迷糊糊、提心吊胆的睡着了。那一夜是否做了噩梦,我已经没有了记忆。
这是我的一生中,遇上的最为恐惧的夜晚!也是最孤单、最迷茫的夜晚!我几乎想找个理由跑去喊医生来一下,陪我说几句话,帮我壮壮胆。然而,也不知道医生在不在?终未付诸行动。
第二天,知青点的大部分同学都来了,帮助我拿来生活必须品;带来换洗衣服;还给我买了水果。特别是带来的精神安慰,让我感动不已。看到农友们就好像久违的亲人来了,心生感激之情,几次眼泪盈眶,不想让农友们走啊!但是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干。
第三天,听从知青医生的忠告,万春又陪伴我转到了商城县医院,治疗两天就回信阳了。当我和万春乘汽车回到信阳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进了铁路澡堂,有很久没有洗澡了,先洗去一身的污垢,同时也担心母亲看到自己龌龊消瘦的样子难过。
信阳住院治疗一月有余,病情基本好转,但未痊愈,七一年当工人后症状消失。可七四年上大学,因爱好蓝、排球运动,再加上伙食差,肾病又犯久治不愈。七七年毕业后当了教师,生活条件好,没有了剧烈运动,肾病却不治而愈,再未重犯。我终于熬过了茫茫的黑夜。
知青一代,人生经历中的痛苦、磨难不计其数,没有压垮我们,只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坚毅和成熟。

(九)回家的路程(上)
想家是困扰知青的共性问题,毕竟年龄小,乡下住三、五个月,就想回家,思家心切,不回有茶饭不香之感,女同学想家也有哭鼻子的。可是,不管是回家还是返乡,乘车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记得第一次回家,农友们十来个人,天不亮走到县城,人多势众胆子壮,直接站在公路中间拦车,天不亮就上路的多半是解放牌拉运粮食车,而且必到信阳。若是两三人拦车,就难多了,人少胆子小,只能站在路边招手拦车,这就要看司机师傅的善心了,碰上好运,几十分钟就走了,运气不好可能要拦个两小时,甚至还要长。
有钱人回家就方便多了,花钱乘坐客运班车,商城到信阳车票是三元六角钱,当时够一个人半月的伙食费,知青哪舍得去享受啊!只能费神费力坐不要钱的车了。
七零年春节过后,我和万春、连仲三人回青年点。好不容易坐上一辆车到潢川却不走了,下车后我们商量这次走固始方向到胡族铺(原叫胡集),再拐马堽(gāng)到李胡,再回东江寨知青点。因年轻病后体质恢复还好,又想到处走走,了解一下附近的农村,顺便还可以到李胡知青点同学那玩玩。再说商城走到东江寨路程也有近五十里异世血佛,走固始这条路要稍微近一点。
前两天下的大雪未化,我们三人在通往固始的公路上边走边拦车,公路上的积雪已经被汽车压出深深的两道车辙印。由于天气寒冷道路湿滑,汽车少之又少。我们已走两、三公里,好不容易等到来车,司机怕路况不好不敢带我们。后来我们选择了一个上坡道,这样汽车开得慢一些,便于扒车。又来了一辆车说什么也不让他跑了,三人决意不带我们就硬爬上去。这是个带拖车的“嘎斯”——三吨载货车,车上拉了三节下水道水泥管,拖车上装一节。我们先把带的背包扔上拖车,再往上爬,车上有几块垫水泥管的木板结满了冰雪,好滑呀!跟着车跑几步手抓住捆绑水泥管的铁丝,第一次没上去,第二次非常艰难的爬了上去。灵活的万春已经上了车,可是连仲有点犹豫,动作稍缓,没能上来。汽车将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只能用含有歉意的招手与农友告别。然而这一别却给连仲带来一次浪漫之旅。
汽车在泥宁的公路上缓慢的爬行,我和万春却在拖车斗里像坐蹦床,颠来簸去,约四十多公里的路程走了两个多小时,到胡族铺时间已经是中午。我们下了车,集镇上家家户户都紧闭着门,没见有卖食物的商店,这时饥肠咕咕有点饿了,那也没办法只能走吧!问清了路,我们就顺着比较宽一点的田埂,踏着没有融化的雪路,向着二十里外的马堽公社进发。
白茫茫的田野上,冻得有点发硬的积雪,脚踩上去发出“咔、咔”的声音,好像在给我们长途行军伴奏。一会儿就走热了,出汗了,于是我脱掉了绒衣,那时年轻二十里路本不是问题,可就是出问题了!早上在信阳的家里吃的早餐,食物供给的能量慢慢消耗殆尽,身体发软直冒冷汗,心里还有点发慌(当时不知是低血糖)完玛三智,走一段休息一会儿,坚持又走了两公里,真走不动了。怎么办?附近见不着村庄,路上也不见行人,真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的感觉!正在苦无办法之际,苍天有眼啊!,只见远处走来一位农民大叔,来人有四十来岁、个子稍高,精瘦但很结实。我们说明了情况后,好心的农人大叔当即答应到他家去吃饭。没有二话,不讲价钱,直接把我们领到一里多地的家里,让他的“后人”给我们做饭。多么纯朴、善良的农人朋友啊!好像我们之间也没有聊几句话,农人是个非常诚恳老实,不善言词的厚道人。见到我们有难,毫不犹豫的倾力相助,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心之举,深深地感动了我。成为我人生中竭力模仿的样板。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去寻找这对农人夫妇,以报滴水之恩!给他们钱和粮票坚决不要,在走前我和万春还是悄悄地将五角钱一斤粮票放在了他家的水桶里。填饱肚子有了精神,没有感觉地在天将黑前赶到了马堽公社。

(九)回家的路程(下)
在马堽公社机关的院子里,碰到了公社的会计和秘书,两位身材一高一矮,都是眉目清秀的帅小伙。说明来因后,热情地安排我们吃饭、休息。晚上,我和会计大哥睡一张床,钻一个被窝;万春和秘书打通腿。他们对知青信任,热诚接待,不要证件,不问姓名、住址,是那么随意、自然,那么亲切、友好,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细心关照,同餐共眠,让我们感动泪下啊!第二天吃了早餐后,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告别了热心肠的好人,离开了固始县马堽公社。
来到灌河(下游)边,早晨气温低,岸边的河水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因水深不能趟过(原准备趟水过河,还在担心河水冰冷呢imqq官网!),后与路人打听六岁小狂仙,说上游“里把路”有农人竹排摆渡。走不太远,果然见到竹排,热心的农夫招呼我们上到约一米多宽四米长的竹排上,由于担心掉进冰冷的河里,我们以蹲姿保持躯体平衡。两岸皑皑白雪,映照着晶莹清澈的灌河,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农夫不时用竹篙撑着河底,半浸没水中的竹排行驶中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我的鞋子,这才感觉到河水的冰凉。多么浪漫而有着诗情画意的景致,多么遐逸、恬静的灌河啊!摆渡过河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农夫。到了李楼大队明仁同学的知青点,和久违的同学们亲热相见,聊天叙旧。午饭后我和万春继续沿着灌河“地蹦”(bēng、信铁地区知青专用词汇),欣赏着披上银装的空旷田野上的雪景。进入商城地界后,地上的雪好像少了许多,田地里白雪间露出块块黑土地,像诺大的黑白相间的棋盘,人的行走如同棋盘上棋子的移动。知青也像是大棋盘上的棋子,在广阔的天地里纵横驰骋。经过余寨,我们一口气走完二十多里地,终于又回到了战天斗地的家——东江寨知青点。
前面说到的张连仲没能上车,只能孤独的背着包在公路上漫行,伺机寻找着机会。可一个人的力量必然小了一些,汽车一辆一辆的开过,招而不停。这时已经走了三十里,到了黄寺岗。在这里碰上了潢川的下乡知青,那时知青一家人啊!只要说是知青,相互之间就亲热有加!吃饭住宿不在话下。好客的潢川知青邀请张去了知青队,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张很健谈,而且有些口才。经过聊天交流,没多久就一见如故,潢川农友的热情挽留使张一玩就是两天,第三天在知青朋友的相送下坐上了汽车,离开了黄寺岗,回到了东江寨。而后张通过书信与这次相识的潢川女友建立了联系,半年后,在老包的陪伴下上演了百里追美女的浪漫喜剧。
如若把我和万春返乡看作“艰辛之旅”,那么连仲则算作“浪漫之旅”,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惊险之旅”。
东平、捷敏、维建和伦成相约一起回家过年,恰逢腊月最冷的季节。伙伴们一早出发,“地蹦”近五十里下午到了商城县城。吃过饭四人就上了公路,经过长时间的拦车,眼看天已黑尽仍然无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约晚八点左右,终于拦停了一辆拉粮食的带拖车的解放牌汽车陈谭秋,经过跟司机师傅说好话、求情,司机善意地答应了请求,四位伙伴拦了四、五个小时的车,终于如愿以偿。
汽车在黑夜欠平坦的公路上行驶,刺骨的寒风越刮越大,耳朵和脚指冻得生疼。伙伴们一个个卷曲着身体,勾着头,尽量躲避着凛冽的寒风正面袭击。经近两个小时的颠簸,汽车进入了潢川仁和境内。突然,听见“咔咔咔”连续可怕的车厢板与路边树枝相碰发出的声响,紧接着汽车猛然摆动后侧翻,发出重重的撞击声,将坐在车厢上的四位同学和粮食包一起甩了出去,瞬间四周死一般的寂静。片刻,“救命呀”!凄惨地叫声划破夜空,音传数里,令人毛骨悚然。这时司机师傅刚缓过神来,钻出驾驶室,精神极度紧张带着颤音的大叫“车上还有人哪!?”短暂的几秒钟后,伙伴们慢慢清醒过来,有的被粮食包压住胳膊、腿或身体;有的被甩到远处横趴在淤泥里,伙伴们慢慢地爬起来互助着,掀去压着的粮包;相互搀扶着一瘸一拐地走出了收割后的稻田。在微弱的月光下,可见一个个鼻青脸肿,有的腿部压伤,身上都沾满了泥土。值得庆幸的是:汽车行驶速度缓慢;仅仅只是侧翻,拖车还挂在树上;而人被甩到稻田。四位农友都是轻伤,一场惊心动魄的劫难幸运地躲过。
回家(含父母家与知青大家)的路程充满了艰辛与苦涩,可她满足了知青思念的需求。下乡让知青尝试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可她使我们变得勇敢、坚毅和勇于担当。

(十)生活的苦与乐
四个多月的休养后回到东江寨,知青点已经“分家”,七人到了附近的马泉沿生产队。当时以为是知青不和而分开,其实不然。知青第一年每人有一定数量的安家费和生活费,日子过得不错,生产队也没有受影响。可一年过去生活费没有了,一个队要负担十五个人的口粮,就有些困难,所以同伴们一分为二,这样缓解了生产队的压力,可给我的感觉却是遗憾、冷清与沉重。回来的第一天我就在夜幕地陪伴下,和万春一起去了马泉沿,看望曾经吃一锅饭的农友。
在失去生活费补贴的岁月里,知青的生活逐渐走了下坡路,就像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当地的农民,家家秋末冬初要腌几坛子咸菜,进入冬季基本上是以腌菜就饭吃。我们知青哪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前瞻眼光,只能油盐拌饭吃。油还是从信阳的各位同学家里收集而来嗨淘网首页,吃完了油也就剩下盐拌饭了。记得大脑灵活、脸皮子厚一点的同学,还经常到农人家去找点腌菜食用,可要得次数多了,别人就有点舍不得给了,有两个伙伴就开着玩笑地“抢”,有点幽默的杨大嫂总是笑骂着“皮猴”!可还是无可赖何地给他们吃。大嫂大娘们偏爱女同学,总说女同学可怜,所以经常拿少量的腌菜送上门。像我这种有点爱面子的人只能吃白饭喽!
春季,由于对蔬菜种植技术一窍不通,也不知道主动找农人学习,分给我们的两分二“自留地”,种得蔬菜怎么也长不大,最后是一无所获。养得猪却特别的娇气,不吃猪饲料、不吃糠拌粗食,只吃大米饭细食,还不长肉。这样的“贵族猪”怎么都叫我们碰上了?还是我们给惯坏了?其实是不懂饲养方法的结果。由于种植、饲养都不会,多少也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所以无法获得最基本的蔬菜来源,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难。
插队的第一年,知青们都能与农民一起认真、努力地参加生产劳动,一起出大力流大汗。可是,辛苦了一年后,分红仅仅得到三元多钱,上石桥的知青大概都在这个水平上下,严重地挫伤了知青的积极性,感觉没有干头。以后知青出工的少了,串点闲玩的多了。
东江寨知青点距离公社最近,又位于公路边,南来北往的、公社办事的、回家探亲的,农友同学几乎是两、三天就有一波人来点又吃又玩,有的还干点偷鸡摸狗的坏事,令我们头疼。去年除了探亲外伙伴们全出工,分得粮食还是不够吃,由于队里照顾,没有粮食了跟队长打声招呼,不时地给一些稻谷,到旭光大队机房打成米。可外来的人多了,超定量地的要粮,真像要饭一样的感觉,很不好意思。有一次外来了五六个熟悉的同学,米已不足,干脆煮稀饭招待,搞得很难为情!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第二天我们自己的早餐断顿了!实在承受不了这么多热情的同学“来访”。更让我们尴尬的窘况是:有不认识的捣蛋的家伙来闲玩,还顺手牵羊用弹弓打农人家(包括李队长家)的鸡,然后偷走,害得我们背黑锅。后来的知青点的生活乱了套,有点度日如年之感。
在知青点因为我的身体还在恢复时期,李队长非常关心,言语上虽然没有过多的安慰欢乐神仙窝,但在劳动上给我安排了最轻松的活儿——看庄稼地,不让家养的猪、鸡损害,当时还是大忙季节。知青点的农友也不让我干挑水等生活上的重活儿,韩大姐还帮助我洗衣服,因受到大家很好照顾,使我的身体逐渐恢复健康。现在想起此事都很感激李队长和我的农友们。在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极少,公社放映队偶尔来大队放场电影,如同六月天下雪——很难得。有时借到一本文学小说,不分白天夜晚地阅读,因为后面排队的人多啊!晚上时常在煤油灯的弱光下夜读,第二天才发现被油灯烟熏得鼻孔都是黑的。我的视力就在那时下降了许多,招工时差一点因为体检视力低下而遭淘汰。那时能找到一本书看实属不易。不知哪位农友传来一本《唐诗三百首》,我连续几天在笔记本上抄了近百首,包括其注释。那时的求知欲好像要超过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遗憾的是见不着书啊!
回忆起插队往事,总是让我激动不已,为我们青春洋溢的热情而欣慰;为我们敢于面对艰难困苦并战而胜之而骄傲;为我们年少不知天高地厚的失误而懊悔。我有时想入非非:当时要有现在的智能,又有风华正茂的年华,那我们的下乡生活将是多么美妙,必定有着天壤之别。
含辛茹苦的历程是知青一代人的共性;承受磨难、形成坚毅品质,是知青成长中的必然。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无论是朦胧,无论是欢愉,无论是伤楚,对我们来说都是美丽的,犹如一首动人的知青之歌。
结束语
真诚感谢为《东江寨知青之歌》给予帮助、提供情节的农友们!衷心感谢关心、阅读和点评《东江寨知青之歌》的各位老同学、好朋友。

作者简介:胡孝江 网名杉山,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专业。个人经历:插队、务工、上大学、中学任教,辛勤耕耘三十余年。现退休,仍兴趣广泛,喜爱运动。近闲读诗文,练习写作,自娱自乐。


唐多令· 平台创始人西楼简介
江左远方求,喜同诗结谋。曹元华、会计清遒。今古骚坛文苑创,赏渊雅、识风流。
笔妙墨浓稠,韵酣诵正悠。字珠玑、声美银钩。六代豪夸承玉树,缘把卷、上西楼。
注:1、江左即江东,专指古金陵现南京;2、六代指古代建都金陵的六个朝代。西楼文苑
《西楼文苑》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定时推送,分享经典,领略中华文化之瑰丽。西楼文苑长期等待有爱心的老师加入 ,主编, 群管, 顾问 , 虚位以待,共同创造一个纯文学的平台,感谢您的支持。目前西楼文苑全面升级,旗下有西楼文苑网络文化传媒,西楼文苑品诗阁网络文化传媒,西楼雅苑网络文化传媒。
1:作品必须本人原创,不可一稿多投。一个月未见播发,可自行处理。文责自负。
2:本平台可发诗词末世血皇,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字数不限。
3:作品赞赏费用,三天内的百分之六十给作者,有朗诵的朗诵者和作者各得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用作平台运转。低于10元的赞赏金不再发放给作者。
4:同题诗的赞赏金不发放给作者,留作平台运转。
5:投稿邮箱1521443811@qq.com
6:投稿微信13770516499
顾问:风鸽 茗·溪 李凤阳 贾王广
编委:仁善为怀 芳菲 荷映碧波心 吕素庆
审稿:张少仲 陈其昌 熊显华 林海
正义之声 荷映碧波心 吕素庆 何军如
收稿:红叶秋枫
主播:桃子 佳境 林海 海丹 佳兰 玲子 笑脸
刘林丽 袁嘉敏 风潇絮 狼图腾 李青春
莲之韵 欣欣然 云中燕 半支烟大魏哥
上德若谷 凝若冰澜 晴耕雨读 彼岸花开
天道酬勤 秀兰伟红 新心民敏 岁月如歌
主编:无言独上西楼西楼文苑铭文/李云生
西楼文苑,以情会友,以诚待友,以实交友。朋友相聚,本于缘,增于份。无远近之分,无贵贱之别。君子相交,清淡如水,馨香若菊。不以位尊而趋附,不以位卑而疏远。朋友之交,习之以长。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凡君子,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求同存异。不以异见而憎,不以特性而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君子也,同道而谋之,非同道而习之。察纳雅言,咨诹善道。君子也,非同类而同性。以水为师,效其澹泊;以竹为友,慕其虚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君子交,如水,如竹,如谷,如菊。
今之西楼文苑群也,藏龙蛟,卧虎豹;栖凤鸾,遨鲲鹏。人才济济,才华耀庭。故言有雅俗,音有宫商,不为奇也。群之大,不过森林一叶。人之大,不过沧海一粟。故,人以谦卑为怀,方能成其大;以厚德为基,方能载其物。

友情赞赏
西楼文苑
品诗阁
往期精彩回顾【西楼文苑品诗阁】总(2223)期【腊洲渡】专辑【西楼文苑品诗阁】总(2224)期【醉江南】专辑【西楼文苑品诗阁】总(2225)期【来发叔】专辑【西楼文苑品诗阁】总(2226)期【嘉峪关流云】专辑【西楼文苑品诗阁】总(2227)期【赵厚发】专辑【西楼文苑品诗阁】总(2228)期【沧海一梦】专辑【西楼文苑品诗阁】总(2229)期【孤独与快乐】专辑【西楼文苑品诗阁】总(2230)期【陈宝田】专辑
全文详见:https://www.6596.org/10869.html

TOP